虫形飞行器 美情搜新利器

美国是否在偷偷发展拟昆虫微型飞行器?这个议题最近在华府发生多起疑似目击事件后,又引起美国大众关切。虽然政府单位不是否认就是宣称“无可奉告”,但据华盛顿邮报的调查,美国部分单位的确有相关计画,部分学术研究单位也在技术上取得相当成果,利用拟昆虫微型飞行器进行情报搜集的时代似已来临。

类似的目击事件最早发生在二○○四年纽约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一位参加者事后在网路上宣称,看到一只漆黑的蜻蜓就在十尺高度盘旋,“而且死盯着我们看”。或许这样的说法带点偏执狂成份,但最近在华府的三起目击事件,却让专家有点信心动摇。

被看到的蜻蜓不但是三只一群,而且尾端还连结着圆桶状、莓果大小的东西。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动物专家路顿虽表示,华府地区的确有一些大型蜻蜓,但他也表示无法理解为什么蜻蜓尾端会带着怪东西,还“违反常理三只一起飞”。

美国早在二次大战期间就着手开发微型飞行器,到了一九七○年代,中央情报局也曾投入开发具蜻蜓外型的间谍侦测装置。

但昆虫飞行的空气力学及肢体动作,一直是这类微型飞行器难以突破的关键。

最近一些发展,显示技术问题可能已获解决,如加州理工学院开发出仅六十五毫克的虫形飞行器,金属外壳是利用雷射切割,再加以精密折叠,制成需要的外形,而翅膀的舞动则是靠电场转换驱动,只是飞行器必须靠着连接的细线来取得电力供应。

在动力来源上,相较于传统笨重的电池,新一代虫形飞行器可能改用化学燃料。但操控部分仍然是个问题,毕竟再聪明的人工智慧也比不过昆虫,如果碰到鸟类或是蜘蛛网,一架虫形飞行器可能就此报销。

因此,部分单位,如美国国防先进研究计划局干脆将研发方向调整为“生物机械混合体”,替飞蛾幼虫植入晶片,一方面控制飞蛾的行动,一方面也可利用飞蛾本身的活动力,为装置产生电力。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