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带上太空突变 回地球后更毒

为发展新疗法铺路

美国微生物学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家想知道太空飞行对于细菌的影响,于是将食物中毒常见祸首-沙门氏杆菌仔细包覆,在去年6月送上太空梭亚特兰提斯号。结果发现,这些细菌在返回地球后毒性更强,而且更危险。

这些结果将有助于了解沙门氏杆菌与其他传染病,替发展新疗法铺路。

研究指出,在太空轨道上遨游数百万公里的沙门氏杆菌样本,和在地球上的同类相比,改变了特定基因的模型。这篇研究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研究人员把沙门氏杆菌放置在容器内,然后将其中一个送上太空,另外一个容器留在地球,而且使其处于相似于太空梭的温度。太空梭返回地球后,研究人员喂食老鼠这两种不同的沙门氏杆菌并进行观察。

沙门氏杆菌167个基因变异

结果在25天后发现,口服到过太空的沙门氏杆菌的老鼠,染病机率是对照组老鼠的3倍,而且死得更快。喂食地球沙门氏杆菌的老鼠存活率达4成,至于吃下太空沙门氏杆菌的老鼠,则只有一成存活率。

研究人员也发现,和地球的沙门氏杆菌相比,太空沙门氏杆菌只要用3分之1的数量就能杀死半数老鼠。

亚利桑纳州立大学传染病与疫苗学中心副教授妮克森指出,上太空的沙门氏杆菌,有167个基因发生变化。研究人员不敢百分之百确定太空飞行的哪一种机制引导这些变化,但认为这是一种所谓“流体剪”的效应。妮克森说,这些细菌会透过环境变化感应到所处位置,而且一感应到环境变化就会改变基因机制,以便存活。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