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教室】人类社会以何为本?(简述)

个人和社会,无论个人道德的个体还是社会伦理的联合体,均以神为本。

由苏格拉底而柏拉图的辩证法,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以对话演说和讲学立说两种不同方式,传播着个人爱神促社会和谐的道理。胡锦涛不想爱神,却巴望和谐,科学发展观的钢琴上弹唱和谐社会进行曲,弹唱出以人为本的噪音。

可是依老亚的观点,个人和社会,不过人的双重存在形式,都以神为本,并没有社会以人为本的问题。其实不仅被共产党看作唯物主义集大成者赞扬的亚里士多德,更有被赞为老唯物主义者兼辩证法第一祖师爷的赫拉克里特,都反对以人为本。老赫曾说“最智慧的人和神比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它方面,都象一只猴子”,他舍弃王位隐退到神庙附近的个人行为更是以神为本的明显佐证。

以人为本是近现代社会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潮中人心趋邪变恶而生的命题。我们将在第三篇说清楚这个观点,这里我们只想说明的是:无论以个人(自然、公民、无政府)为本,还是以社会(家庭、国君、党国)为本,都不是千古以来人类社会一贯的、正统的、正道的认识,而是在近现代社会才出现的魔叫声。个性鲜明的亚里士多德以“四因说”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并非倡导唯物论的“人本学”,而是用另类方式证明今人很不以为然的所谓“唯心论”的“神本学”。

亚里士多德论“纯形式、始动因、目的因、完美思想——至真、至善、至美——不朽努力、神圣追求” ,研读者都知道,这些并非“人证”,都是“神证”。 可感觉的事物始终是质料和形式的结合,纯形式惟有神才有;物质世界的变化是级别的演进,形式越高级越近似于神;神有纯形式,偏爱静观(完美)不爱行动。可感觉的事物是由不可感觉的不动、不变的存在推动或促变的,巴门尼德这个所谓与思想同一的存在就是神;神是纯粹的思想,是自我依存的思想现实——幸福、完全的自我实现。神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因,灵魂因有目的而成为身体的形式,使身体成为一个有目的的统一体;一切生物都不同程度上察觉到神,为神的目的而行动。人的心灵,是在思辨过程中呈现的理性灵魂,而非植物的生长灵魂和动物的嗜欲灵魂;心灵的生活在于沉思,人完满的幸福在其中,在理性的神圣追求中:至真(绝对真理),至善(最高的德行),至美(最美的憧憬)——理性把个人结合起来联结成社会,追求神圣的理,增加人天性中的神圣的成份,依照人的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而生活,尽力使自己不朽,分享着神的不朽而心灵和理性不朽。

总而言之,人的存在以神为本。个人和社会,既非人的本体,也非人的本质关系。以人为本,关注的是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政治解决,对终极关爱问题缺乏兴趣。我们的智慧列车驶出神话传说始发站,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分道驶入华夏(秦汉)、印度和希罗三个运行段,到公元一世纪前后,古文化“天地神人”的基础形式和正统基业都不约而同的由盛而衰:儒家进强退忍之“乾坤”隐修,退为孝忠宽恕之“剥复”文化普及;佛教“戒、定、慧”之“三宝”出家实修,退为“经、律、论”之“三藏”寺院文化普及;公民哲泰勒斯“死水有灵”两把钥匙,退为两哲王柏拉图的辩证法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对决。分隔的地球人都呈现了智慧发展而道德退步的趋势,希腊和罗马尤为明显。基督教应运而生。(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唐子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