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头生态5大危机 专家:祸延逾亿人

在全球暖化等环境因素下,中国长江源区生态面临五大严峻威胁。中国长江源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五大严峻威胁:冰川融化、河流枯竭、湖泊萎缩、沙漠化严重、垃圾为患。专家警告,长江源区生态问题就像传染病,将祸延长江中下游及全国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逾亿民众。

据香港《明报》报导,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分会和中国科学院专家,6月间远赴青藏高原人烟稀少的长江源头区,考察全球暖化及人类破坏对当地生态的影响。考察队伍由青海省西宁出发,全程1,300公里,终点站是唐古拉山下的长江源头沱沱河。

报导说,受气温升高影响,昆仑山、唐古拉山冰川明显后退,可可西里一些小冰川甚至已全部消失。沱沱河源头各拉丹东雪山的姜古迪如冰川,退缩率达每年7.4%至9.1%。

另外,冻土带不断升高,1980年代,昆仑山西大滩的冻土带在4,150米,现在升到4,300米以上。冻土的活动层(融化层)加厚,融化深度由1米加厚至1.2米。

冰川和冻土的融化将导致长江中下游水源供给不稳定、水量减少。土壤干化、沙漠化及沙尘暴加剧。

报导说,过去40多年,长江源区气温升高、雨量减少、蒸发量增加,导致本来干旱的高原地带水资源更加短缺。以沱沱河为例,河面蒸发量大幅增加,雪山融水的补给远远不能弥补蒸发量,流水量逐年减少。

报导引述中国环保人士杨勇说,沱沱河已出现冬天季节性断流。这种现象近年在青藏高原普遍存在,受威胁的除了长江,还有黄河、澜沧江等重要水系。他说,湖泊水位普遍下降、面积减少,并因蒸发量大而出现盐化现象。

据表示,长江源头的赤布张湖已萎缩解体为4个子湖。1970年代至今,青海湖水位下降3公尺多,面积缩小200多平方公里,水位如今正以每年约8厘米速度下降。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李世杰1990年曾去可可西里无人区考察,当时有个23.5平方公里、水深1.3公尺以上的湖泊,1998年他再去考察时,湖泊已完全枯竭。

他说,受气候暖化、过度放牧及鼠害等影响,长江源区地表植被普遍干化、沙化,流动沙丘正在扩大,形成沙丘链。

当地气象站数据显示,长江源区草原退化率不断提高,高寒草原由八零年代的平均退化率3.9%,上升到1990年代的4.6%。

中国环保专家指出,长江源区草原退化及沙化情形日益严重,沙化带以每年扩大2%的惊人速度增长,“现在昆仑山的沙尘暴要比北京大10倍”。这些夹带沙泥的河水,顺着长江顺流至中下游,将影响沿岸生态及社会发展,成为另一条黄河。而沙漠化加剧,河水含沙量增加,长江中下游居民可能要饮泥水。

而现实发生的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流量逐年减少,存在枯竭危机,而且随着长江源区人口增多、人类活动增加,沱沱河水饱受垃圾污染,已经不再纯洁,居民要从数十公里外买水饮用。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