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有个包青天




 包拯(999年4月11日-10625月24日),字希仁,芦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自称“生于草茅”。(按:一写作庐州合肥人,即今安徽肥东)。他的父亲包仪,任歌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拯少年时就以孝闻名,性直敦厚。北宋天圣五年(1027),中申科进士甲科。

  中进士后,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去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按:一说为建昌知县,今江西永修)颇有政绩,当时他的侄子犯罪,他就公正办理,为人所称道。任满后,就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两任之后,他的公正作风使他以廉名名满天下。他的清廉亦为后人所颂,他留了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概可为他的廉正下一注脚。

  之后,他被调入京任殿中丞,在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赃吏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皇佑四年(1052),包拯就因为弹劾张尧佐时触怒仁宗,被判外放河北任督转运使,加龙图阁学士虚衔,后来的人就叫他包龙图。

  事实上,他在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户部副使期间,就先后被调任了京东,陕西,河北等路转运使。他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他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转运使在地方官阶甚高,仁宗只是让他离开京城,就没有再打击他;他的建议,朝廷多采纳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为了表示对皇帝坐北面南而治天下的尊重,他就倒坐,升堂办公时坐南面北,日后戏词中就有一句“包龙图倒坐南衙开封府”。由他就职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待制”。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时人又以黄河清比包公笑,指包拯为人严正,不苟言笑;由于“黄河水清”亦有天下大治之意,此语亦暗示包拯心系国事。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谥“孝肃”,追封为礼部尚书(按:一说为吏部尚书)。当时“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他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被门生张田辑录成《孝肃包公奏议》,又称《包拯集》。后来者,包括朱熹、欧阳修、刘敞、司马光,均对包拯有正面之评价,如司马光就赞他“刚而不愎”,欧阳修虽然认为他有时当面弹劾宰相大臣,“思虑不熟”,但也不能否认他“天姿峭直”,一身正义。所以,士大夫们都尊包拯为包公,而百姓则叫他包青天、包老爷。

  包拯去世后,宋仁宗亲自率领百官吊唁,派专人将灵柩送回合肥下葬。

  相传包抵的声名流传四海,塞外亦有风闻。《甲申杂记》中提及日后西羌于龙呵归顺宋朝时向神宗提及他生平仰慕像包拯一般的忠臣清官,希望赐汉姓时能赐包姓。神宗就为他赐名为包顺,意指归顺。另有传说边境有士兵强抢了一个民女,该民女自称为包拯的孙女,一个女巫作包拯上身之样训戒士兵,使该民女终得无羔。

  包公在任三司副使时,常常出巡体察民情。有江南一次旱灾,包拯了解事情后,就顾不及向天子请示,一边开仓镇灾一边派人上奏,救回无数百姓。还有一回,江南地方官吏不顾灾情,向上瞒报,甚至要求缺粮断炊的百姓交出存粮。包公得知后,上了《请救济江淮灾民疏》,严办了奸官,被江南人民推为“再生父母”。这一次事件亦被改编为《陈州放粮》一剧。

  1042年时,朝廷办了食盐官卖制度。因为制度上的弊端,使运盐工作倍为辛苦,差役、士兵、牲畜逃亡,导致地方食盐供应短缺。包拯为了了解问题,亲到陕西解州(今山西运城)考查,及时上奏请废除制度,让人们自由经营,政府只取利税。仁宗行此“新盐法”,保持了盐的供应,亦确保了税收。后来沈括赞道:“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

  除了上述的鼓励商业政策,包拯亦主张严守边防,裁减冗员的改革。裁减冗员的主张在任三司副使期间提出过,亦即是裁小人任用君子的主张。至于军事改革上,他主张不再减少将士更戍,同时他留意到军粮的运费庞大,主张由军队出钱在丰年时向农民买粮,而不由民间运粮。
  
  包拯的正义一直流传世间。死了之后,形成了不少包公传说。

  传说中的包拯以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著称,故民间称其包青天及包公,就任开封府尹期间,得到“四大名捕”(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与有“御猫”之誉的御前四品带刀护卫之南侠展昭协助,办案既明查又暗访,执法既严谨又不失人情,令正义得以顺利伸张之余亦导人向善。因为开审考上状元成为驸马爷的陈世美不认妻一案前,其妻子秦香莲向王丞相拦路喊冤(而不是向包青天拦路,但现在借用拦路喊冤来引申有冤无路诉,迫于无奈出此下策之义)。

  相传开封府公堂门前右边前有一鼓,遇有重大冤情之时,不论大小人物一经击鼓鸣冤,包青天定必升堂开审,喊冤者可直接向包大人陈述冤情;而传说包拯审案不分昼夜:日审阳间,夜审阴间;并流传多个审案故事传颂后世,著名的有《铡美案》、《狸猫换太子》、《乌盆案》、《铡包勉》、《铡判官》等。另古代小说《七侠五义》亦以其为主人公。因其大公无私,拥有一副铁面如墨的脸孔以镇慑佞臣,额上挂有一弯苍白明月,故亦有“包黑子”称号,坊间传说中包拯死后成了神明“马国公”,故现在称的“马国公”就是包公本人。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