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继续疯狂 大起大落好象忽然跟世界脱钩了

中国股市6月初一度狂泄。现在却又很快地回到了狂泄前的高度,进入了高位震荡阶段。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中国股市不但恢复以前那种大起大落,而且好象忽然又跟世界脱钩了呢?记者在此归纳看好与不看好中国股市的两方的理由、原因,着重探讨中国股市仍然处于半封闭状态这个现状。
中国股市大落大起持续震荡

6月初,中国股市一度狂泄,上证综指几天之内从4300多点跌至3600点上下。但一段下跌有两个特点:一是世界股市几乎不再象2月那样受影响;二是大多数中国股民不为所动。

周一,上证综指又涨了2.92%,达4253.35点,几乎回到了狂泄前的高度。深圳综指也以上升2.84%收盘,达1257.75点。香港指数几乎同步,也升了2.69%,达21582.89。周二,上指继续涨了0.38%,深指继续上扬1.00%。

周三,中国股市再度跌落,幅度也很大:上证综指报收4182.45点,下跌87.08点,跌幅达2.03%。深成指收盘14107.23点,下跌229.17点,跌幅也达1.58%。

中国股票和基金在德国继续走红

中国股市6月初的大落不但几乎没有给西方股市带来不良影响,而且,此间人们对在西方上市的中国股票的信心也一点都没有动摇。

上周,汉堡股市增长最好的10个基金,5个是中国基金。在柏林股市上,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股票增长特别好;中国钼(China Molybdenum)的股票特别吃香,增长了11.11%,达每股1.30欧元;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安利兴一天内也增长了4%,达每股0.096欧元。

中国股市的心态极端矛盾

大起大落,表明中国股民、股市的心态极端的矛盾。来自两个不同方向的动力主持着这种矛盾,也造成持续震荡的状态。试着归纳如下。

看坏的(反方)心态。看坏的心态比较简单,看上去也比较明朗,动力大体上只有两个:一是,泡沫的存在和对泡沫的认识。中国股市存在泡沫是众所周知的,泡沫之大实际上已经超出了通常的想象力:“中国证券报”6月18日深沪市场统计表明:上海A股平均P/E为52.04倍;上海B股更是突破了78.81倍;深圳市场平均P/E更高达79.67倍。二是,中国政府的调控措施和对此的担忧。6月初的大跌可以说就是由中国政府上调一点印花税引起的。本周三中国股市又跌了2%,就有中国媒体评论道,这是因为股民担心政府继续抛出调控措施。

看好的(正方)心态。看好有许多原因,主要的大体上有:

第一,中国经济的发展始终保持高速度,最近又公布了中国工业产值高达18%的增长率,人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非常足。而且,上市企业大多业绩很好。所以多少倍的P/E股民们也不怕。

第二,在经历了那么多年的银根紧缩之后,中国“终于”出现了一点点通货膨胀。尽管只有3%左右的通胀率(相对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而言这实在不算什么),可是人们“终于”意识到了,钱存在银行里是丢分的事,即使政府再提高一些银行利率,也是没有多大用处的。钱往何处去呢?买房是一个去处,不少人已经抛了股票,排队买房(北京新开盘的就出现了排队两天的现象);买基金,也是一个去处,但仍然是股票。对小股民而言,几万元买不了房,干不了什么,还是股票吧。

第三,全民炒股的意识已经形成,这不是一、两天能够扳回去的。德国电视台n-tv网站的文章标题把中国的炒股热干脆称为“全民体育”。真是没错。低潮过后,每天仍有25万人新开户,谁也不相信中国股市会倒掉。经过这次风波,股民们势必更相信这一点了,可不是吗?捂了几天就又上去了。许多股民可能今后更是要“打死也不卖”了。

第四,不断有大企业新上市。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政府要求在境外(包括香港)上市的企业也要在境内上市。有那么多大企业要上市,总市值将大增。

第五,人们坚信,中国股市的操作权掌握在中国政府手里;而中国政府绝不希望股市出现太大波动,影响全国的安定,社会的“和谐”,尤其在奥运之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国政府有能力挤泡沫,但也有能力保持相对的稳定。这是许多人相信的。

周三“东方财富网”发表的一篇评论认为“上证综指年内可能跌破2000点”,说上证和深证都将挤掉一半以上的泡沫。这篇文章的泡沫论当然是正确的,仅以泡沫论,那个结论也不错。但是,从上面排列出情况可以看出,与挤泡对着干的还有许多因素。这种大跌论因此而显得武断。

年内“跌破2000点”,可以说是“反方”的极端。“正方”的极端则是:有人认为年内可能突破6000点。显然都有点太“过”。今天中国媒体大多评论是认为,中国股市将在前期市场高点(上海为4300点左右)前面徘徊震荡。也就是说,持续的大涨和大跌都不太可能。

细化第四个“正方”原因:汹涌的上市潮

细化上述第四个看好中国股市的原因:中国股票在海内外即将上市的消息也是源源不断。

一段时间来,德国和西方媒体反复报导中国一家公司将在德国股市有较大规模的上市行为。这家公司有点神秘,它的名字是ZhongDe Waste Technology,意译为中德垃圾技术公司,将于7月在德国上市,希望回笼7500万欧元的资金。在网上查不到这家公司。但由于这个公司的上市是由著名的金融企业萨尔奥彭海姆组织安排的,所以可靠性不容怀疑。据称,这家企业的多数股占有者叫陈泽峰(Zefeng Chen),企业2006年营业额为1900万欧元(2005年还只有1140万),利润高达8万欧元(2005年只有440欧元)。这家企业可能是专为在德国上市而新组合的。在网上检索的结果表明,有一位陈泽峰是福建丰泉集团的董事长,而丰泉集团就是搞垃圾回收的。也许这就是这家公司的背景。这家公司的上市规模比年初山东企业的上市要大得多了。

周一公布的消息称,中国最大的商业网站阿里巴巴(Alibaba.com)即将在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两大金融企业的扶持下在香港上市。由于美国的上市条件严格,这个网站目前并没有在那里上市的打算。

最大的上市消息还是来自中国境内。周末消息:中国最大的物流船运公司中远和中国第三大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都即将在中国境内上市。据称,这是应中国政府的要求:在海外上市的公司也要在中国股市上上市。中远在月内就将提供12亿股A股,以期获得17.8亿美元的资金,每股在7.60至8.48元之间。中国建设银行将在上海抛出90亿股,期待获得57亿美元的资金。本周初消息:拥有3.2亿顾客而称雄世界的中国移动将在近期在中国国内上市。周三消息又称:在中国境外拥有2730亿美元市值、因而已是仅次于埃克森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也将在中国国内上市,计划筹资60亿美元。

细化第五个“正方”原因:中国股市的封闭式或曰“政府行为”

中国股市今年已经经历了两次大落,2月中和6月初各一次。奇怪的是:大落之后随即大起;全世界的股票专家的预言都有点落空,甚至格林斯潘的警告也没有太大作用。更奇怪的是:2月那个中国黑色星期二引起了世界股市全面的大波动,6月这次却几乎没有影响。德国之声中文网在2月黑色星期二时用了一位专家说中国股市打个喷嚏全世界都感冒的比喻,很多中文媒体也这样说了;我们分析了几个原因,其中说道,这种世界范围的影响表明,中国对世界的经济影响力已经从量变发展到了质变。这些难道都说错了吗?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上述“正方”的第五个原因也许是最关键的:人们坚信,中国股市的操作权掌握在中国政府手里;而中国政府绝不希望股市出现太大波动,影响全国的安定,社会的“和谐”,尤其在奥运之前。海外媒体和专家们也有不少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海外股民也一样。这恐怕也是中国股市这次大落为何海外已经不相信它的“真实性”的原因,即为何没有对世界各地股市产生影响的原因。并不是说,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还是很小的,没有发生质变。应该说,2月那次证明了中国经济对世界影响力的质变;但与此同时(后来中国股市很快就恢复了),也让世界各国股民股商获得了这么一种观念:中国股市还是控制在中国政府手里,因此并没有真正与世界挂钩。

德国马科斯普朗克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皮斯勒(Benjamin Pissler)对路透社记者说:“中国想得到资本市场的优点,但不要它的缺点。”所以,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存在着强于需求的势力。

德国最大企业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的中国问题专家瑙曼(Ivo Naumann)说:“中国政府做的事情是一个非常大的走钢丝动作。”一方面它要阻止股市太“繁荣”,或者说泡沫太大(过去18个月里涨了180%),另一方面它又要防止它不要出现太大的破裂。

皮斯勒归纳的中国政府干涉证券市场的做法和能力有如下几点:一,调整银行利率和与股票交易相关的税;二,吸收1929年股市大崩溃的经验规定的10%涨停与跌停的界限;三,一旦需要扭转趋势,就由官方媒体发表一些专家看法,比如6月初跌得太厉害了专家们就把股市说得好些;四,皮斯勒认为,中国的股值3分之2掌握在政府手里(应该说是国家手里,因为大多为国营企业),是不上市销售的,导致中国股市缺乏深度,是随时可以直接调控的;五,股票经纪人、投资公司和基金都紧密地拴在一起,同时都拴在国家银行的腰带上,“在大事件发生时,比如人大,党大,就可以制造好的气氛,让股市上扬。”瑙曼不太同意最后这个观点,他相信中国政府还是希望中国的证券市场成为一个“理智的市场”的,他说,最近调节印花税就说明了这一点。

海外专家和股民的这种观点,导致中国境外的股市不再跟着中国股市波动。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理解了:中国股市还是一个半封闭的东西。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西方专家和媒体发出警告。N-TV电视台的网站说:“但是,专家们认为,许多中国人快速赚钱的梦无论如何还是很快就会成为过去的,因为疾速的增长隐藏着急性过热的危险。”问题是,这种危险是否始终会处在中国政府可以通过上述种种手段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对于中国股市泡沫的存在,可能谁都不怀疑,但对这个泡沫是否真会破裂,是否会破裂到难以收拾的地步,却也是谁都无法下结论的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