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能惨败凸显中国商业风险



这听上去或许像是一则惊悚故事,但是所有这一切都在法国达能公司和中方合资伙伴间的争执中得到了体现。这场争执凸显了在华经商的风险。

在这场争端中,一个成功的中外合资企业沦为激烈争斗的主角。这一事件告诫人们,与中国人合资一定要采取谨慎态度。

澳大利亚人米克·米塔施说:“我认为,没有理由再要一个(中方的)伙伴。”他曾与中国合资建立多家企业,而今他在此间经营着一家独资企业,为制造公司提供生产线。“许多建立合资企业的公司都在谋求削减其合资伙伴的影响力。”

法国达能公司目前也努力这么做,削减与其不和的中方合资伙伴娃哈哈公司的影响力。

两家公司1996年联手建立了一家合资企业,由中国最成功的商人宗庆后出任该公司董事长。自此,达能公司已向该企业注入大量资本,以进入娃哈哈公司的营销网络。

但是达能公司本月在美国提起诉讼,指责宗庆后建立了若干“无赖”公司,销售这家合资企业的饮料,却不将利润返回达能公司。达能公司说,这些私下交易使它蒙受了1亿美元的损失。

这场纠纷似乎就像是蒂姆·克利索尔德2002年在<中国先生>一书中所描写情景的翻版。克利索尔德上世纪90年代曾作为华尔街亚洲战略投资公司的代表派驻中国。他在书中讲述了狡猾的中国合资方,利用该公司的资金修建工厂,生产产品与合资公司展开竞争,或用这些资金来偿还债务,从而使得他所代表的外方损失严重。现在其他在华的外国公司正经历同样的问题。

天津阿尔斯通水电设备公司总经理安德斯·马尔特森说:“在同中方伙伴打交道时,他们总是得寸进尺。”

专家们说,无论结果如何,达能与娃哈哈的纠纷凸显了合资企业的风险。

过去,按照中国法律的规定,建合资企业是中国公司获得外国资金的一种途径,而外国投资者则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获得直接的市场份额,了解当地陌生的商业、司法和文化环境。

一家咨询公司的负责人爱德华·史密斯说,随着中国市场和司法体系更加完善与发达,一旦中方合资伙伴不再需要资金,合资企业就会出问题,这种危险性常常大于合资带来的好处。他建议他的客户尽量建立独资企业。
本文留言

作者丹·马丁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