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美国人为什么原谅了赵承熙

 2007-04-30 23:48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2
刚刚发生的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枪击案,至今令人悲叹不已。在4月21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操场的遇难者悼念仪式上,33块纪念遇难者的悼念碑中却一样有凶手赵承熙的悼念石,旁边同样放着玫瑰、百合、康乃馨等鲜花和紫色蜡烛。在赵承熙的悼念碑上,和其他悼念碑一样,在剪成“VT(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缩写)”模样的桔黄色彩纸上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并没有其他别的修饰语。而悼念碑前的留言更是十分令人动容: 
   “你没能得到必要的帮助,知道这个事实的时候,感到非常悲哀。希望你家人能尽快得到安慰并恢复平静。上帝的恩宠……”(巴贝拉)“今后如果看到像你一样的孩子,我会对他伸出双手,给予他勇气和力量,把他的人生变得更好。”(大卫)“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新闻,也无论是平民还是精英,人们都是流泪祷告,很少对赵承熙的漫骂和指责,更多的是对其家人的安慰,对自己的社会和文化的缺失的悲哀、反思和自省。

    看了这则新闻,我们不禁要从内心里佩服和赞赏美国人的气度与宽恕的精神。于是进一步联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中国人身上,会怎么样呢?一个明显的对比就是马加爵被判死刑的时候,云南大学学生说“大快人心”,甚至燃放鞭炮以示庆祝,正是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马加爵的家人至今不敢去领骨灰;9。11事件,我们当时也是有很多人因为炸的是美国人而拍手称快;就是此次枪击案,我也不止一次看到“怎么不多杀几个美国人”的帖子;再对比前几天刚刚发生的盲目抵制日本盲人摸兵马俑事件,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是一个外国人杀了中国的学生,首先是对凶手,理所当然是食肉寝皮、除之后快,恶毒咒骂,不会原谅,自杀更是咎由自取。对其家属,恐怕是指责多于安慰。谁要是还敢站出来对凶手表示宽恕,不被冠于“汉奸,卖国贼”的罪名也绝对要在网上被国人痛骂得狗血淋头,至少,很少有人流泪。 

    面对同样的事情,为什么我们的表现会和美国人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就是社会和文化的价值取向问题,归根到底也是人性与心灵的问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生存哲学,很大时候是一种斗争哲学。我这样说,肯定会有人站出来反对,并搬出一套一套的孔孟之道,中庸哲学来说明。不错,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要从孔孟的“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称之为“原善”)之类的宽恕仁慈,慈悲为怀说起。大家知道,孔孟理论一直有个前提,那就是先忠后爱,一切言行,都是被限制在“忠”和纲常伦理的范围内的。孔子对宽恕的诠释是“以直报怨,可也。”这里的“直”是道理的意思,而这个理就是孔子的三纲无常、忠君爱国理。所以孔孟的宽恕是理性的回应,而非爱的关怀,是现实关怀而非终极关怀。因为以为自己“有理”,所以宽恕就有条件,即“党同罚异”。宽恕可以宽恕者(忠于自己或者是我认为有理者),这是“党同”,同时也绝对不宽恕不可宽恕者(无理或不忠之人),这是“罚异”。至于“施仁政”,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一种手腕,不但收放自如,而且并非出自“原谅”,而是出自恩赐。即便是“原谅”,也就是去宽恕不可宽恕者,也仍旧是存在前提的,那就是不可宽恕者必须首先“忏悔”,从而将“宽恕者”与“不可宽恕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为胜利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宽恕”也就为“赦免”所僭代。因为人性本善,那么变恶肯定就是后天人自身主观的问题,是“为”恶,受罚是天经地义,是咎由自取,根本不值得“同情”,而只值得“千刀万刮”。 所谓君子不计小人过、恻隐之心、辞让之心,通通只不过是一种没有爱的居高临下的怜悯。在这种看似广爱的人性本善理论支撑下,只要是没犯大恶的人,就总认为理在自己手中,就有一种无与伦比的至高无上和自我优越感,很少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一旦出现问题,总是先进行外向归咎:那一定又是坏人干的!这都是社会造成的!总之与自己没关系!这种意识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自私自利,自我中心,自我陶醉,没有共同责任感和缺乏反思内省意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文革的罪恶本来与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同在,本来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灵魂中的麻木、愚蠢、冷漠、残忍、懦弱、虚伪而忏悔,但是一场灾难过后,除“四大恶人”之外,所有的中国人顷刻之间就令人遗憾地都成了受害者。至于现在,我们的国人更是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房子高涨怪建设部,看不起病怪卫生部,腐败案件自然是怪政府,总之一切是外人或者外界的错,有几人反思自己或许也曾炒抢房屋,主动行贿或送红包,在里面推波助澜?所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除了“怨天尤人”,除了没完没了地彼此控诉,就是人人都在批判别人中开脱自己的罪责,并强化自己的道德优越感,但是却从未意识到“罪恶”并不端坐于我们对面,而是狞笑于我们内心。善恶被绝对分开,善被留给自己,恶被推给他人,他人成为自身罪恶的“替罪羊”。结果是人性的本质越来越恶,社会的公德越来越差,反省意识越来越少。这,在我们现在年轻人的身上体现尤为明显。 

    在这种理论支撑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一种二元立论即非此即彼的文化,不是爱就是恨。博爱、同情、怜悯、快乐、陶醉、钦羡、妒忌……等第三者情感都没有了,至于“无缘无故的爱”(超越敌我、人种和民族的博爱)更是无从谈起。爱的缺席必然就是恨的出场。仇恨的种子因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伍员鞭尸、卧薪尝胆、荆柯刺秦王,在“正义”背后,隐含的是仇恨;《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在“革命”背后,隐含的是仇恨;至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千年的仇要报,万年的冤要伸”,“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斩草除根”,“杀人灭口”,“有仇报仇,有冤申冤”,隐含的更是仇恨。在此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以仇恨立国的历史,也并不过分。正是这种斗争的哲学使我们失掉了宽恕、自省和博爱的意识,有的,只是自大、等级、尊卑和恩惠。

    反观西方的传统文化和宽恕意识,则正好和我们相反。西方文化传统中关于“宽恕”的看法,与西方文化传统“原罪”的价值维度完全一致。作为一种人性假设,西方文化传统认定:人之初,性本恶。在它看来,天生本性由于抽掉了自由意志而无法自然为善,较之天生本性,自由意志本身要更为根本,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也因此,人的第一个自由意志行动只能是打破天真状态而犯罪(正如《圣经》所强调的,人是从"天真状态"堕入原罪的),而且一旦犯罪就永远不能无法洗刷。这是人的全部伟大所在,也是人的全部罪责所在。显然,这一原罪正是人的高贵(高于动物)的标志,也是他可以与上帝平起平坐的标志。

    这种原罪的意识,首先就是人自身的绝对权利、绝对尊严和绝对责任的意识,他由此开始走向对于绝对尊严、绝对权利和绝对责任的自觉确认与自觉承担。换言之,“原罪”使得“罪”被绝对化、先天化,因而人的尊严、权利、责任也被绝对化、先天化,而且,既然现实生活是人类“原罪”的后果,那么人类就没有理由不去勇敢地予以承当。这同样是人类的绝对尊严、绝对权利和绝对责任。在此意义上,原罪无疑就是一个针对绝对责任的基本假设。这就使得西方的人权高于一切,但同时,共同责任意识也“与生俱来”。同时,既然强调了一切善恶都来自自由意志,对于善恶的探讨也就必须容纳性恶的作为本体的存在。既然“天生”有罪,你就必须时刻自我反省,通过它,每个人都意识到罪恶的彼此息息相关,意识到丧钟为每一个人而鸣。而能够拯救这一切的,正是爱,也惟有爱(它不再是“自性”的“同情”,而是“神性”的“悲情”)。 这就出现了“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原谅的!这种爱超越时空,超越阶级,超越种族,爱的种子因此而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不但宽恕可以宽恕者,而且宽恕不可宽恕者,也无须以不可宽恕者的忏悔为前提,而是只要一味去爱就行(所谓“无缘无故的爱”)。这,就是耶稣说的:“爱你们的仇敌”,也就是保罗说的:“只要祝福,不可咒诅”!正是在这种观点下,人们一旦遇到问题,也总是先行内向归咎,找自己的责任,责任和内省的意识也“与生俱来”,在每个个体的心中神圣而又根深蒂固,不需外力强化,每个人都力争自觉去体现一种真正的文明、大度和宽容胸怀。从文化的角度,这正是西方能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也是一种世界胸怀和充分自信的表现。从而形成了现代的、高度的文明。

    综观中西方文化,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的差异,也不难找到我们自己的民族劣根性。回归面对枪杀案这一现实,逝者已矣,生者要面对的,是生者的责任,谴责赵承熙、将他从学校花名册中删除,无论做什么复仇或惩罚,都已经没有实质意义,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放下心头的仇恨呢?继续仇恨于事无益,而宽容与同情心,却可以使赵承熙的家人以及与赵承熙熟识的人们获得精神上的缓解,并因此认识到,他们生活的社会里还有宽容与关爱,他们甚至会将这种爱心回馈到自己所在的社群之中,成为这种精神与价值的体现者。这,就是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产生的社会和文明效益的最大差别!如果,我们,也有这样的胸怀,我想, 马加爵那天真、善良、老实的农村父母,又何至于事隔这么久都不敢去领自己亲生儿子的骨灰!

    面对人为的灾难,人类有很多方式去面对,有一种爱的方式,它基于宽容、理性与内省,它时刻意识到社会与个人未来的责任,通过追思过去、反思现实,来提升自己与社会的精神境界,来表明在绝望里我们还有超越的希望。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世界高度的文明!

    宽恕的结果,或许并没有在现实中获得回报,但是所有的人都会看到:它在人类的心灵中激起了巨大的回响。正是这巨大的回响,酿造着人类的过去、人类的现在,也必将酿造着人类的未来。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图图大主教说:“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国人的斗争哲学在封建强权和专制时代可能是一剂灵丹妙药,但在世界多元、文化多元、文明发达的今天,可能有点行不通了。在美国人的宽恕、反思和自省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进行反思和自省,以得到超越的希望?以酿造我们自己的未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