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杀死我们的产业

澳中自由贸易协定符合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吗?这是工党周末要在全国会议上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

澳大利亚制造业劳工联盟(AMWU)已经出炉一份研究报告,认为这样的一个协定将导致制造业损失十七万个工作岗位,抵消了给农业和矿业创造的五千六百个和六千八百个岗位,净损失十五万八千个工作岗位。

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比政府依赖的报告更有可信性。政府依赖的报告显示一个成功的贸易协议,包括农业的,十年后让澳大利亚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九亿四千四百万美元或者说增长千分之一。

批评AMWU的人,包括陆克文(Kevin Rudd)和霍华德(John Howard)可能驳回这份研究。但对政府已经和新加坡、泰国和美国签署的三个自由贸易协定的分析就不是那么容易打发的了。分析显示,平均商品贸易赤字加起来已经扩大到一百一十亿美元——等于2006年全年商品和服务贸易赤字总额。

把这三份协议放在一起看,出口年增长率6.4%,而进口年增长率是21.1%。这已经导致制造业损失两万六千个岗位,而且在农业和矿业方面没有明显的就业增长。

AMWU报告的作者,包括曾参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辩论的加拿大汽车工人联合会经济专家斯坦福(Jim Stanford),严厉攻击莫那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政策研究中心为外交和外贸部提供的新古典主义总体均衡模式。

AMWU的论表认为,莫那什模式假定工人“总是有工开,不需要担心工作低下,因为所有工作都是一样的工资率……(而且)公司不能逃离国家寻求较低的生产成本。”

AMWU的论文指出,莫那什模式假定自由贸易协定产生生产力增长,因此难怪该模式会“预测”累计经济效益,但这些效益也不比最初的猜想强多少。根据加拿大的经验,自从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后的十五年里,生产力累计落后美国10%。

澳大利亚政府推动对华自由贸易协定的背后是天真的竞争信念。但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数据,中国一个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是0.67美元,澳大利亚产业怎样和中国产业竞争?

对华自由贸易协定更可能的结果是贸易自由化,加速澳大利亚公司转到中国投资利用低成本优势的进程。

尽管矿业繁荣,但澳大利亚与中国的贸易赤字已经达到五十亿美元一年。澳大利亚的出口几乎全是资源——基于农业和矿业的资源,AMWU的报告认为,即使进一步贸易自由化这些出口也未必真的增长。

中国主要的出口越来越偏重于先进的制造业产品,而这些一般是三倍于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国家的商品。报告认为它们是为了创造、塑造和覆盖市场而设的。

且不管自由贸易协议,考虑到澳大利亚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是电脑、无线电通讯设备和机器,以及服装、纺织品和鞋类,中国到澳大利亚的出口增长可能比澳大利亚到中国的出口增长快得多。

即使签署了协议,中国未必愿意开放农业,因为它的城市不能吸收目前的农民工,而且关税保护的缺席不能制止中国继续发展自己的产业政策。它也不会向独立工会打开劳动力市场或者允许汇率升值,除非这些符合中国的利益。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Kenneth Davidson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