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姿绰约王丹风(组图)





王丹风,风姿绰约,娇俏迷人。她可演悲剧,可演喜剧,可演古代,可演现代。她的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是《桃花扇》,秦淮名妓李香君血溅桃花扇的爱情悲剧故事曾经在我的心里千转百回、荡气回肠。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短短几年间,中国的电影发祥地上海,有一位清秀靓丽的佳人吸引著广大观众,前来影院去一睹她在银幕上的芳容。她就在这短短的几年间,共主演和参演了35部电影,她的青春倩影,是当时上海滩各类电影画刊中,争相刊登的“美人照”封面最多的明星。她主演的每部电影都会使票房收入直线飚升,她主演的每部电影都会在影院持续热映。而更为可贵和令人称奇的是,这样一个绝代风华的著名影星,她内在的芳心与外表的姿容竟是那样配合的和谐、完美的统一。她的名字就是名如其人的王丹凤。









王丹凤原名王玉凤,1925年8月23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父亲在上海经营一家旅馆。玉凤从小爱看电影。她家的对面住著一个电影演员叫舒丽娟,很喜欢她,有一次,舒丽娟把她带到合众影片公司看《龙潭虎穴》的拍摄,导演朱石麟一眼看中了娇小、秀丽的小玉凤。当时正好戏里缺一个丫头,朱石麟便让她试了几个镜头,结果很满意。于是便想和小玉凤签合同。起先她家里坚决不同意,后来因小玉凤苦苦哀求,再加上家里经济越来越拮据,只好让小玉凤同合众影片公司订了合同。

王玉凤拍的第一部影片是桑弧编剧,朱石麟导演的《灵与肉》。她在剧中扮演大家庭中的一个表妹。朱石麟一心想捧红小玉凤。他认为王玉凤这个名字不够艺术,缺乏号召力,在她头一次挂牌拍片时,便给她改名为王丹凤,以取“丹凤朝阳”之意。

初次拍片,王丹凤对表演一窍不通,完全依靠导演的启发和示范。导演叫她笑,她就笑;导演叫她哭,她就哭。朱石麟拍戏很耐心,每个镜头都把著手教她,成了她电影事业上的启蒙老师。

由于王丹凤扮相很甜,表演本色、纯真,因此,影片上映后,效果不错。朱石麟甚为高兴,不久便决定让王丹凤在《新渔光曲》中主演渔家女一角,不料一举轰动申江。报刊杂志上纷纷刊登王丹凤的影照和介绍她的文章,祝她做影界“小周璇”。王丹凤遂名噪一时,蜚声影坛。














王丹凤走“红”以后,电影公司的老板为了赚钱,拼命给她拍片。从1942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王丹凤一共拍了二十多部影片。但这个时期她的表演基本上还处于幼稚的摸索阶段,模仿多于创造。她在银幕上所饰演的角色,无论在年龄、气质、性格上也都和她本人比较接近。为了提高自己的演技,王丹凤悉心研究中外著名影星如周璇、袁美云、陈燕燕、英格丽□褒曼、蓓蒂□苔维丝等人的表演技巧,悟出要在银幕上塑造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形象,必须首先从进入角色的内心体验做起。抗战胜利后,《青青河边草》的拍摄便是她的表演渐趋成熟的标志。《青青河边草》是由方沛霖导演,根据美国著名影片《魂断蓝桥》改编成的。王丹凤饰演影片中女主角,严俊饰男主角。

在王丹凤扮演的角色中,《雷雨》中的四凤和《家》中的鸣凤是她塑造较为成功的两个角色。她非常喜爱这两个人物,以至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她总是食不甘味睡不宁,全身心都沉浸在戏的规定情境之中。

王丹凤在话剧《雷雨》中扮演四风是1955年的事。当时导演是赵丹,演员阵容中,舒适饰周朴园,张铮饰繁漪,金川饰周萍,蒋天流饰鲁妈,夏天饰鲁贵等。这次排练是王丹凤第一次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接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整个排戏过程中,充满了艺术探讨的气氛。每个演员都认真地从分析人物著手,研究角色的出身、社会地位、性格、与剧中人物的关系以及他们的上场任务、贯串动作等等。同时还充分研讨每句台词的涵义、潜台词和内心独白。通过排练,王丹凤把她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点滴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比如,第三幕鲁妈逼四凤跪下来发誓永远不再见周家人时,四凤既不能违抗母命,但这时又因自己已委身于周家少爷,并且怀了孕,所以内心的痛苦是难以言语的。四凤违心地发了誓后,一个响雷突然凌空劈下。一般演四凤的演员在这里都处理成立刻扑到母亲怀中痛哭。王丹凤却独具一格处理成猛然站起,仿佛被雷劈中似地惊慌、恐惧地大叫一声,然后再趴到母亲身上,泣不成声他说:“妈妈,你为什么要叫女儿发这个誓?!……”这一系列强烈的形体动作和撕心捣肺的台词,把纯洁的四凤害怕受到上天的报应和交织著委曲、痛苦、绝望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不久,王丹凤又饰演了电影《家》中的鸣凤。鸣凤和四凤都是大户之家的丫头,都是纯洁、幼稚的可伶虫。她们的年龄、身份和遭遇都很相似。演得不好,就会是一副面孔。所以,王丹凤在饰演鸣凤时,十分注意她和四凤的不同个性。

鸣凤从小卖到高家,她虽然爱觉慧,但她深知两人的结合是不可能的。她不象四凤已经失身于周萍,并且始终把希望寄托在和周萍一起远走高飞上。在这一点上,她不仅比四凤清醒,而且比四凤更善良。例如,在处理鸣风自杀前去找觉慧一场戏时,王丹凤著力刻画了这个人物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她想把冯老太爷要娶她为妾的事告诉自己唯一爱著的人;另一方面,她见觉慧埋头写文章又不忍心去打拢他,踌躇再三,最后觉得让他知道真情也许反而会害了他,于是默默地、依依不舍地最后看了一眼觉慧,便投河殉情了。

在角色总的表演基调上,王丹凤认为鸣凤应该比四凤更深沉、含蓄和朴实。于差别中见功力。王丹凤在塑造四凤与鸣凤上所取得的成绩,充分显露了她在表演艺术上的才华和造诣,因而赢得了观众较好的评价。

1957年,王丹凤在陶金导演的《护士日记》中主演护士简素华一角。简素华是个上海姑娘,在护校毕业后,不顾男友的反对,毅然来包头工作。王丹凤为演好这个角色,特地到护校和医院深入生活,简素华虽然是个先进人物,但王丹凤在处理这个角色时,却十分注意她的成长过程。比如,当她刚分配到包头时,由于对新生活还不习惯,晚上一个人值班时,心里是挺害怕的。在处理爱情的问题上,她对男友的自私、怕艰苦感到不满,但当男友真要离开她时,又很矛盾、很痛苦。正由于王丹凤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转变和成长,因此演来真实可信、亲切动人。影片上映后,在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中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962年,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由钱鼎德、丁然根据同名滑稽剧改编的,丁然导演的《女理发师》。王丹凤在影片中主演女理发师华家芳。著名喜剧演员韩非饰演轻视服务性行业的贾主任。

这部影片很受观众欢迎。许多人对王丹凤的喜剧表演才能感到惊讶。其实,这是完全不足为怪的。因为喜剧表演虽然要比悲剧或正剧来得夸张,然而它也必须坚持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为了演好华家芳这个角色。王丹凤多次去上海著名的南京理发店体验生活,她不仅认真学习理发手艺,而且悉心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如她发现理发师常常用白布掸椅子。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动作。可是王丹凤为了表现主人公华家芳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把它提炼为一个习惯性的喜剧动作夸张地用在戏里:但凡见到椅子、华家芳总要下意识地用布挥一下,而不间是在家里,还是在男朋友面前。这个习惯动作具有很强烈的喜剧效果。由于它是从生活中来的,所以,虽然夸张,但自然、可信,具有人物职业的特点。同时,它不是为笑而笑,故意卖弄噱头。夸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的美好心灵。因此,笑是健康的,噱头也是有积极涵义的。










十年动乱期间,王丹凤身心惨遭摧残,宝贵的艺术年华被整整剥夺了十年!文革以后,王丹凤重新站在聚光灯下,面对著摄影机,她发觉自己已经不会演戏了!肌肉不听使唤,舌头显得笨拙,形体动作的分寸感掌握不住,几十年来通过几十部影片的拍摄,在镜头面前培养起来的那种自信心和创作灵感都消失殆尽了!真可怕啊……更何况年龄已过半百。为了艺术,王丹凤以昂扬的姿态,一切“从头学起

“文革”结束后,继《失去记忆的人》和《儿子、孙子、种子》后,1979年王丹凤又在《玉色蝴蝶》中扮演了竹内君代一角。竹内君代是个日本妇女,风俗习惯和中国人不一样,加上角色年龄的跨度很大,要从少女一直演到老年。因此,在表演上的难度很大。为了缩短自己和角色间的距离,她阅读了大量资料。如描写日本生活的小说、画报、电影、图片等。同时积极采访一些嫁给中国人的日本妇女。特别是在摄制组顾问郭喜代的帮助下,采访了和竹内君代的经历相类似的日本妇女,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既了解了日本妇女的习俗、礼节和习惯动作,更充实了塑造角色时的内心依据。

为了解决年龄跨度的问题,王丹凤更是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和巨大的心血。当时她已五十出头,体形略有些发胖。为了演好学生时代的竹内君代,王丹凤坚持每天锻炼,同时节制饮食和减少睡眠,结果三个月下来体重减轻了十几斤。她自己不仅感到行动灵便,而且精力反比过去更为充沛。在化妆师和摄影师的精心配合下,王丹凤终于较好地完成了对竹内君代一角的完整的塑造。她在创造角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的那种一丝不苟的作风和为了艺术忘我牺牲的精神是值得青年演员们学习的楷模。



“从小就喜欢电影”的王丹凤,在一九四一年进入电影公司时已经立下终身从事电影事业的决心。一九四七年开始来到香港拍戏,直到一九五一年柳和清请她去上海结婚,她才为了爱情离开香港,进入柳和清父亲的国华影片公司被国家收购后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

后来,王丹凤申请去香港,在那里开了一家素食餐馆“功德林”,生意红红火火,还开设了分店。据友人谈,去餐馆品味中国美食的顾客,最初大都是她昔日的观众,随后逐渐扩大到崇拜她的海内外名流雅士和追星族。

过去拍电影,如今开餐馆,虽然“风马牛不相及”,却同样需要专业精神。王丹凤在迎合港人口味的同时,亦注意食品健康,当然“先生柳和清本身就是个美食家,而且不单聘得好厨师,自己还经常设计新的菜式”。说著服务员送上一杯“西瓜豆浆”,这便是柳和清的创作,将营养丰富的豆浆,拌入清凉爽甜的西瓜汁,既解暑又可口。还有“青豆沙酥饼”,不是太甜,看得舒服。 如果说王丹凤以前与柳和清共同切磋的是艺术的话,那么现在便是研究佳肴。他们经常一块儿琢磨,一起尝试,互补长短。






参与演出的影视:王丹凤

1. 玉色蝴蝶 (1980)
2. 儿子、孙子和种子 (1978)
3. 桃花扇 (1963)
4. 风流人物数今朝 (1960)
5. 向阳花开 (1960)
6. 女理发师 (1962)
7. 肠断天涯 (1948)
8. 夜来风雨声 (1949)
9. 鸾凤怨 (1948)
10. 乱点鸳鸯 (1948)
11. 青青河边草 (1947)
12. 无语问苍天 (1948)
13. 月黑风高 (1947)
14. 终身大事 (1947)
15. 珠光宝气 (1948)
16. 民族的火花 (1946)
17. 新渔光曲 (1941)
18. 春满人间 (1959)
19. 家 (1956)
20. 护士日记 (1957)
21. 海魂 (1957)
22. 彩凤双飞 (1951)
23. 你追我赶 (1958)
24. 肉 (1941)
25. 方帽子 (1952)
26. 王氏四侠 (1950)
27. 锦绣天堂 (1949)
28. 海外寻夫 (1950)
29. 琼楼恨 (1949)
30. 瑶池鸳鸯 (1951)
31. 银海千秋 (1953)
32. 两代女性 (1943)
33. 浮云掩月 (1943)
34. 新生 (1943)
35. 合家欢 (1943)
36. 丹凤朝阳 (1943)
37. 大富之家 (1944)
38. 教师万岁 (1944)
39. 凯风 (1944)
40. 鹏程万里 (1944)
41. 莫负少年头 (1945)
42. 人海双珠 (1945)
43. 三朵花 (1943)
44. 红楼梦 (1944)
45. 春 (1942)

本文留言

作者水沫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