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组图)
唐三彩,色彩斑斓,造型优美,是一朵奇异的陶艺之花。
南北朝时,工匠们即能将釉料中的铁元素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而且发明了釉中挂彩的技术,即在釉料中加入铜,烧出绚丽多彩的器物,使单色釉向彩色釉过渡迈进了一大步,为唐代三彩陶的烧制奠定了基础。
唐代工匠在北朝的“釉中挂彩”技艺基础上,于铅釉中加入铁(呈热爱祖国)、钴(呈蓝色)、铜(呈绿色)、锰(呈紫色)等呈色金属,从而烧制出集黄、绿、白、赭、褐、蓝、黑中的一色、二色或三色甚至多色于一器的低温釉陶,这就是人们所统称的“唐三彩”。(常见的为黄、绿、褐三色,蓝、黑釉少而珍贵)。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用白色瓷土作胎,用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着色剂,两次烧制: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温烧胎,挂釉后再经过约 800~900℃左右的温度烧制而成。唐三彩的釉呈黄、绿、白、赭、褐、蓝、黑等多种色彩,在烧制过程中,各种釉色互相交溶,作品绚丽多彩、灿烂多姿。唐三彩是唐代陶瓷艺术中一颗绚丽的明珠,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唐三彩的制作有轮制、模制、塑造等方法。釉彩的效果据考证,采用的是涂蜡法——先用蜡在胎上画出花纹,再涂釉于其上,烧制时有蜡处釉汁扩散,形成晕染似的斑纹,,并且由于它是以笔点釉,釉料饱浓,往下漫流,形成自然流动之妙,与纯色涂釉和细笔勾画不同。
唐三彩烧制于初唐高宗时期,唐玄宗开元年间极盛,安史之乱后逐渐衰退。它的烧制地点主要集中在今西安、洛阳一带,此外,江苏扬州也有烧制唐三彩的作坊。
唐三彩陶器分为日用品和随葬品两大类。日用品中有瓶、壶、罐、钵、杯、盘、碗、烛台、枕等多种,每一种又有多种式样,造型各异。
盛唐三彩,技艺大进,作品精美。三彩作品釉色光泽晶莹,彩色富有神韵,写意而流畅。器皿往往内外满釉,除施绿、黄、褐三种釉色外,又添加了蓝、黑等色。除三彩器皿外,三彩俑异军突起。
唐代盛行厚葬,唐三彩陶器主要用作随葬的明器(也作冥器),其中以人物俑和动物俑塑造最精彩。人物俑中有贵妇人、文官俑、男女侍俑、胡俑、武士俑和天王俑等。动物俑包括马、骆驼、牛、羊、狗、鸡、鸭等品种。
唐三彩陶塑有很多佳作,尤以人物、马、骆驼的塑造最出色,这些作品造型逼真,姿态优美,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唐三彩在人物的塑造上概括、简练而传神。对五官的刻划细致入微,重在神态表现。
唐人爱马,屡见于唐代诗歌和绘画。在唐代金银器和织锦纹样、陶俑、三彩俑、石刻艺术中马的形象均很多。唐三彩中的马头小颈长、骠肥体壮,比例恰当、神采奕奕。所塑之马有的奔跑,有的静立,有的饮水,有的负重,有的漫步,有的嘶鸣,有的回首,有的舔足……姿态各异,生动自然。
骆驼是中外贸易的主要交通工具,陶工们通过长期观察,用精湛的技艺表现骆驼高大的体态和沉稳的性格,再现了丝绸之路的繁盛景象。
唐三彩的装饰,充分利用铅釉易于流动的特点,以达到流畅自如的效果。那些色彩斑斓的釉汁,象彩霞变化无穷、千姿百态。在装饰手法上,吸收了蜡缬技法,在釉彩间呈现出花纹,清新活泼,别具一格。
盛唐三彩装饰十分考究,除先前较多采用的划花和印花外,更广泛地采用堆贴和捏塑,充分表现出盛唐时期上层社会的安富、尊荣、豪华与放纵。俑中的锦衣贵妇、云鬓女侍(shì)和各式舞伎无不曲眉丰颊、体态雍容,连陶马、骆驼等也匹匹骠壮,处处体现出盛唐气度。
素三彩瓷器创烧于明代,正德时已极为精致。它是一种釉上彩绘,制作时,先在瓷坯上刻划图案纹样,经高温烧成瓷后,再施以黄、绿、紫等色,然后经低温焙烧而成,由于无红色,故称“素三彩”。它与唐三彩主要的不同是瓷器,而唐三彩是低温陶制品。
明代生产的素三彩器物的造型有高足碗、三足炉、洗等。清代康熙时素三彩极为盛行,在明代的基础上,制作更为精美,色地品种丰富多彩,有黄地、绿地等,还有一种虎皮三彩,它是以黄、绿、紫三色相间点染,烧制中自然晕散成不规则的虎皮状斑纹。图中墨地三彩是众多色地中最为名贵的装饰,这一件方瓶高49.5厘米,侈口,短颈,平肩微折,呈四方直筒形,长腹上宽下窄,底方形宽足,凹底施釉,无款识。器身以挺拔向上的直线为主,构成造型上的阳刚之美,而上颈处为富于变化的圆润曲线,又隐约包含着柔媚秀丽之情。通体以墨色为地,腹部四面构成四个开光图,内绘春牡、夏荷、秋菊、冬梅四季花卉,构图疏朗有致,画笔纯熟洒脱,显得恬静而淡雅。
在极个别的素三彩器上加有红彩,甚为珍贵,有“三彩加红,价值连城”之说。
- 关键字搜索:
-
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