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村 : 就这样幸福地活着!

MAY是我的好友,事业有成。她对华西的兴趣由来已久,而我又去过,于是前一阵,约我一起去了华西村。记得一位朋友曾经在论坛上发帖问:“华西真的那么富裕吗?”那么,此行或许可以寻找到一个答案。

进入华西村,先要购买门票,类似于昆山古镇周庄那样,但周庄尚有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可看,华西这样一个工业化的村庄,即使有着一些不够经典的人造景点,譬如什么世界公园、农民公园等,也还需另外购买门票,实在生财有“道”。大批慕名而来的参观、旅游者,其中不少是由单位组织,公款消费,给它带来滚滚财源。不过华西的经济支柱,还是工业,其中主要是钢铁和纺织,它还取得政府特许,经营烟草和酒类,获利丰厚,还兼并了周围一些村庄,廉价取得了大量土地资源。华西很早就成了“中国第一村”,2006年度更号称销售收入达400亿元。

MAY被一进村就直钻耳朵的古怪音乐逗乐了,问这是什么音乐,仔细一听,原来是革命老歌,过一阵以后,又换成了锡剧唱腔,据说都是华西村文艺团队的杰作,但录制的音质不够好,又过于高亢嘹亮,弥漫于每个角落,在我们逗留的时间内,似乎从未停顿过,初听还觉得有趣,听久了就难免烦躁。

在村中心的广场上,矗立着高98米的华西金塔,耗资达1.2亿元。其不同凡响之处,第一是前总书记亲笔题名;第二是金塔塔顶的金色葫芦,镀上了重量3.5公斤的黄金。据说这座金塔的造型设计,其构思完全来自华西掌门人吴仁宝的灵感。塔,中国古代常常被称作佛塔、宝塔,大多数塔都和寺庙建在一起,成为佛教的象征。华西这座金塔,原本与佛教无关,但在金塔最高一层,我们却看到了福、禄、寿三星,还有观音菩萨,几尊塑像罩在玻璃罩中,朝南座落在走廊里。瞻仰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照片、题词乃至“坐过的椅子”以后,再来看这些塑像,有一种怪异的感觉:居然可以如此坦然地共聚一处,也不知道,究竟是领导还是神明,一直以来在保佑着华西的人们?

数十年来,华西作为从中央到地方大树特树的先进典型,在国家和地方的资源分配中自然不会吃亏。如今吴仁宝年届80,把权力逐渐移交给了自己的子女,其中第四个儿子已经接掌一把手的大权。此外,据说他曾宣称,目前仍然具有集体性质的华西今后若要改制,吴氏家族至少要控制51%以上的股份(见周怡:《中国第一村》)。如此种种,当然离不开这些领导们照顾。但传统的农民意识深处,对各路神明依然保持敬畏之感,中国人的观念,历来是“宁可多烧一柱香,不肯少拜一尊佛”,礼多不怪,可见其精明。

华西的万米长廊我走过,但对于MAY而言,还是第一次,我指给她看长廊上彩绘的“二十四孝图”,乃本村一个画师画的,画艺不见得有多高明,总还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吴仁宝讲“孝道”,很照顾村里的老人,限于篇幅不举例子了。万米长廊把全村都围了起来,从而实现了“下雨不打伞”。吴仁宝自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吃水不用挑,下雨不打伞”的顺口溜式的口号,七十年代很是传诵过一番,令同时代的其他地方农民羡慕不已,如今,这些都不足为奇了,但吴仁宝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总是能够及时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亮点。

汽车和别墅,就是最新的亮点。不过站在金塔顶上的时候,俯瞰全村,会发现这些新旧参半的各式别墅间距略显狭窄,排列也过整齐,好像军营一般,总不如传统的、错落有致、具有田园风光的江南农庄有味道,当然这也是见仁见智的,各人喜好不同。门口停放的汽车也好像静止的摆设一般,几乎没有流动,据说未经允许,是不许随便驾车出去的,因为车要留给客人参观。但不管怎么说,这些都是很多地方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毕竟,华西还是有资本可以炫耀的。

我和MAY决定深入村民居住的别墅区一探究竟,却发现几乎家家大门紧闭,有一家敞开大门的,客厅却如会议室一般,摆放着会议桌和许多椅子,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专业接待户”,他们专事接待并获取报酬,据说收入不低于普通职工。在门口看了看,没有发现主人,也就不敢贸然闯入了,虽说是“专业接待户”,那毕竟也是私人住宅。

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位老大爷,却坐在卷帘门打开的车库中,年纪很大了,满脸皱纹,有一只眼睛已经失明,眼眶里还长着一颗鸽蛋大的肉瘤。相貌虽然有些古怪,神态却还算和蔼——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一个善良、纯朴的老人。 MAY和我上前跟他打招呼,他邀请我们坐一坐,但他身下坐着一张长凳,并不够再坐两人,身边也并无别的凳子,老大爷起身让座,被我们婉拒,于是我们依然站在门外。


也许,老大爷寂寞已久,来了可以聊一聊的对象,急于让我们分享住上新别墅的快乐,告诉我们:这幢别墅价值180万,分房的条件是“账”上钱多者优先。

所谓“账”,其实也就是村民存在集体的钱(华西的村民只能拿到部分收入,其余的一律存入集体账户,由村领导统一掌管)——这不是自愿去存的,拿不出,也丢不了,还经常用不了,因为没有"理由"用,只有分房才能名正言顺而又痛痛快快地“化”掉这笔钱。象分房子、分红利一类福利,只有村民才能享受到,而且村民中又分层次,层次不同、待遇也不同,若非引进人才,外来打工的当然没资格享受,据说华西外来的打工仔、打工妹,除了没有休息日外,收入也略低于邻地同类水平,与村民可谓天壤之别。(补充一句:这些情况并非来自这个老人,而是从其他途径了解到的,以免给这位老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只聊了几句,就有一个老奶奶,看来是老大爷的太太,神色紧张地打断了谈话。老奶奶告诉我们,倘若想到这里的人家作客,必须由村里旅行社的导游陪同过来才行,而且只限于“专业接待户”,而他们并不是“专业接待户”,所以根本不允许接待游客。

未等我们走开,身后的卷帘门就嘎嘎地落下了,回过身来,已不见两个老人的身影。更令人失望的是,此后再也没有找到一个愿意跟我们说说话的村民。

这里的村民对外地游客有戒心,可能与以前一家北方报纸和一家南方报纸记者的负面报道有关。因为华西一直受到官方传媒的“百般宠爱”,没想到那两家报纸的记者“居心叵测”,居然暗中搜集阴暗面,回去大曝其短,其中有某些离开华西的村民被剥夺私有财产以及打工仔不大愿意去华西打工的故事,当然,也都是华西内部人有意无意透露出来的。

最后,MAY对华西的兴趣,被那道嘎嘎作响的卷帘门闸断了,不想继续走下去了。不过,这些都还不足以影响到心情,因为我们很快就发动汽车,离开了华西。

“华西村真的那么富裕吗?”此行可谓走马观花,但加上我以前对它的一些了解,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它的问题,不在于它是否真的富裕,而在于其发展过程,是否多占了各种资源;在于其体制,是否以一种“典型”与“集体”的名义,在造就所谓的“中国第一村”之后,最后仍然走向家族化、垄断化,从而把其依靠政治强势获得的各种资源,转变为少数人及其家族的财富。至于它对村民财产的控制、对外来打工者的剥削,也与物权法、劳动法等现行法律有所悖逆。

华西的现代化,是一种“被捆绑的现代化”。


2007.3.24
(3月26日有所修改)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草翅膀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