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陆《新京报》近日报道,刚考完期末考试的北京初二女生龙儿就拨打声讯电话与人对骂。她和好朋友六月、露露都说,打电话聊天在同学间已经流行好多年了,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打过一个叫做“北京通信酒吧”的声讯聊天电话,对着电话,张口就是“京骂”。“骂呗,骂人最好玩了。”3个女孩这样回答打电话的原因。
“京骂”就是“他妈的”,也叫“国骂”。至于为何有此“殊荣”,大概是因为北京是大陆首都的缘故。它在当代大陆文化中极富生命力,在一些文学和影视作品里,“国骂”声不绝于耳。有趣的是,在五笔输入法里面,它还能做为一个词汇打出来。
如果你有兴趣,在公共场合仔细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往往在没有直接冲突的情况下,部分国人口中的“国骂”不自觉和下意识地脱口而出,并非故意恶语伤人。“国骂”在某些人那里已成了口头禅,成了个人习惯的一部分。当然,这种习惯是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可一旦形成,除非有外力的持续的强制干预,否则要在短期内彻底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对“源远流长”的“国骂”来说,只有通过长期的教育和积极的引导,这一不文明的个人习惯才有望得以有效改正。当然,这还少不了个人的毅力和决心,而这往往又取决于个人认识水平和修养的的提高。只有自己意识到“国骂”有损个人乃至国家形象,动辄骂不离口是一种素质低下的表现,才能激发自己对文明行为的追求意识,产生管住自己嘴巴的内在约束力。很明显,真正的语言文明,取决于公民的基本素质,而公民素质的提高又有赖于长期的教育和习惯养成。
非常遗憾的是,在当今大陆,“国骂”一族不乏“名人”和“作家”,有的人好象不带脏字就不会说话。在公众媒体前,大放“骂”词,我行我素。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其中的代表人物,非王朔莫属。其实,他还算很“男子汉”的,起码不隐瞒、不虚伪,骂得“堂堂正正、妇孺皆知”,不像赵忠祥之流,骂得阴暗猥琐、卑鄙下流!这虽然是他们个人品德问题,但却给世人树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毕竟他们都出过书,“教化”过亿万子民。凡此等人,在大陆可以说举不胜举。
令人担忧的是,当代文化趣味的兴奋点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一种与崇高的道德愉悦、雅致的艺术趣味完全不同的生理快感上,而它的典型表现形态就是“国骂”。或许由于人们在当今承受巨大生活压力时,生理本能经常处于一种压抑状态,从而需要选择一种解脱办法。而采用“国骂”等说粗话的方式也确实能直接的宣泄内心的压抑而获得一定的快感,站在这个角度上说,“国骂”的确具有广泛的存在价值。由此看来,“国骂”之所以能长久在世上流传,就是因为对很多人起到了一种用于宣泄情绪、调节心理的作用,也似乎证明了“国骂”存在的合理性。但无论如何,“国骂”毕竟是一种语言垃圾,当你行使“国骂”的权利时,就是对他人实施了“语言暴力”!诚然,没有人能够永远压抑心中的不快,但你并不能以无理的宣泄来伤害他人,即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总之,我们在进行心理宣泄时,必须要有底线,绝不可滥用“国骂”而伤及无辜。
那么,我们的恶习是怎么形成的呢?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国骂教育”始于童年。不信,你留意一下周围,小孩子学骂街学得最快。当大人们把“国骂”挂于口中而毫不知觉时,刚能分辨语义的孩子们既兴奋又不安,尤其是当他们自己也能熟练掌握与应用“国骂”时,还自以为是成长的象征。最具讽刺的是,长辈们在纠正孩子们“国骂”习惯的同时,采取的往往就是“国骂”的方式。谁都知道,用“国骂”的方式发泄,不仅低级,而且“没品”,对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不利。但由于“国骂”在人们心中的长期惯性存在,我们都对“国骂”已经麻木了、习惯了,就算意识到了,也显得很无奈。
虽然“国骂”作为一种宣泄压力的途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它自身的非文化甚至反文化的基本内涵,绝不应该让它成为我们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因此,拒绝“国骂”,在全世界面前重新塑造中华民族的文明形象,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这属于文化的尊严。但可悲的是,现在大陆当代文化趣味和情绪宣泄中的“国骂”已经被时尚化了。据说,在去年底的多哈亚运会上,“国骂”在多个赛场上此起彼伏、“声振宵汉”。眼下,转年就开奥运会了,难道我们还要让“国骂”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吗?让各国的参赛人员和观光游客领略具有中国特色的“骂文化”吗?
据最新报道说,3月27日,奥运倒计时500天当日,大陆文明办将下发“迎奥运、树新风”的活动方案,发起一场拒绝“国骂”的活动。看见了没,又来“运动”了。早年轰轰烈烈地“爱国卫生运动”闹得响动不比“申奥”小,可现在大陆人不分场合、国内还是国外,该吐痰还吐痰、该乱丢垃圾还乱丢垃圾,并不见多大起色。况且,现在人的“德行”比当年不知要下滑多少,谁能保证这个活动会不会又成为一次走过场,热闹几天,又风流云散了呢?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人心!只有改变当前大陆的黑暗环境,人心得到彻底的归正,找回失落已久的廉耻,你想让他骂,他都不愿骂。您说呢?(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京骂”就是“他妈的”,也叫“国骂”。至于为何有此“殊荣”,大概是因为北京是大陆首都的缘故。它在当代大陆文化中极富生命力,在一些文学和影视作品里,“国骂”声不绝于耳。有趣的是,在五笔输入法里面,它还能做为一个词汇打出来。
如果你有兴趣,在公共场合仔细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往往在没有直接冲突的情况下,部分国人口中的“国骂”不自觉和下意识地脱口而出,并非故意恶语伤人。“国骂”在某些人那里已成了口头禅,成了个人习惯的一部分。当然,这种习惯是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可一旦形成,除非有外力的持续的强制干预,否则要在短期内彻底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对“源远流长”的“国骂”来说,只有通过长期的教育和积极的引导,这一不文明的个人习惯才有望得以有效改正。当然,这还少不了个人的毅力和决心,而这往往又取决于个人认识水平和修养的的提高。只有自己意识到“国骂”有损个人乃至国家形象,动辄骂不离口是一种素质低下的表现,才能激发自己对文明行为的追求意识,产生管住自己嘴巴的内在约束力。很明显,真正的语言文明,取决于公民的基本素质,而公民素质的提高又有赖于长期的教育和习惯养成。
非常遗憾的是,在当今大陆,“国骂”一族不乏“名人”和“作家”,有的人好象不带脏字就不会说话。在公众媒体前,大放“骂”词,我行我素。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其中的代表人物,非王朔莫属。其实,他还算很“男子汉”的,起码不隐瞒、不虚伪,骂得“堂堂正正、妇孺皆知”,不像赵忠祥之流,骂得阴暗猥琐、卑鄙下流!这虽然是他们个人品德问题,但却给世人树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毕竟他们都出过书,“教化”过亿万子民。凡此等人,在大陆可以说举不胜举。
令人担忧的是,当代文化趣味的兴奋点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一种与崇高的道德愉悦、雅致的艺术趣味完全不同的生理快感上,而它的典型表现形态就是“国骂”。或许由于人们在当今承受巨大生活压力时,生理本能经常处于一种压抑状态,从而需要选择一种解脱办法。而采用“国骂”等说粗话的方式也确实能直接的宣泄内心的压抑而获得一定的快感,站在这个角度上说,“国骂”的确具有广泛的存在价值。由此看来,“国骂”之所以能长久在世上流传,就是因为对很多人起到了一种用于宣泄情绪、调节心理的作用,也似乎证明了“国骂”存在的合理性。但无论如何,“国骂”毕竟是一种语言垃圾,当你行使“国骂”的权利时,就是对他人实施了“语言暴力”!诚然,没有人能够永远压抑心中的不快,但你并不能以无理的宣泄来伤害他人,即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总之,我们在进行心理宣泄时,必须要有底线,绝不可滥用“国骂”而伤及无辜。
那么,我们的恶习是怎么形成的呢?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国骂教育”始于童年。不信,你留意一下周围,小孩子学骂街学得最快。当大人们把“国骂”挂于口中而毫不知觉时,刚能分辨语义的孩子们既兴奋又不安,尤其是当他们自己也能熟练掌握与应用“国骂”时,还自以为是成长的象征。最具讽刺的是,长辈们在纠正孩子们“国骂”习惯的同时,采取的往往就是“国骂”的方式。谁都知道,用“国骂”的方式发泄,不仅低级,而且“没品”,对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不利。但由于“国骂”在人们心中的长期惯性存在,我们都对“国骂”已经麻木了、习惯了,就算意识到了,也显得很无奈。
虽然“国骂”作为一种宣泄压力的途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它自身的非文化甚至反文化的基本内涵,绝不应该让它成为我们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因此,拒绝“国骂”,在全世界面前重新塑造中华民族的文明形象,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这属于文化的尊严。但可悲的是,现在大陆当代文化趣味和情绪宣泄中的“国骂”已经被时尚化了。据说,在去年底的多哈亚运会上,“国骂”在多个赛场上此起彼伏、“声振宵汉”。眼下,转年就开奥运会了,难道我们还要让“国骂”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吗?让各国的参赛人员和观光游客领略具有中国特色的“骂文化”吗?
据最新报道说,3月27日,奥运倒计时500天当日,大陆文明办将下发“迎奥运、树新风”的活动方案,发起一场拒绝“国骂”的活动。看见了没,又来“运动”了。早年轰轰烈烈地“爱国卫生运动”闹得响动不比“申奥”小,可现在大陆人不分场合、国内还是国外,该吐痰还吐痰、该乱丢垃圾还乱丢垃圾,并不见多大起色。况且,现在人的“德行”比当年不知要下滑多少,谁能保证这个活动会不会又成为一次走过场,热闹几天,又风流云散了呢?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人心!只有改变当前大陆的黑暗环境,人心得到彻底的归正,找回失落已久的廉耻,你想让他骂,他都不愿骂。您说呢?(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天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