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永不甘涸泉池(敦煌月牙泉)

 

 

大陆敦煌月牙泉,是敦煌八景之一,是相当著名的旅游圣地,是地质学家的重点研究地区,也是古代中国骚人墨客喜爱称颂的景点。关于敦煌月牙泉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的「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躇。又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绵历千古,沙不填之」。这个所谓的「沙角山」,就是现在所称的「鸣沙山」,而「沙井」指的就是月牙泉。

鸣沙山位於敦煌市西南5公里处,位於戈壁大沙漠边,由於种种的地理与气候等自然现象,这边的沙会不断发出鸣声,因此得名。鸣沙山边就是月牙泉,月牙泉东西长约300公尺,南北宽约50公尺,水深约5公尺,泉水清澈,并传说内有可治百病的「七星草」,因此又名药泉。

为什么会在沙漠中长了这么一个永不甘涸、也不被风沙掩盖的泉池,目前一般的解释是,「月牙泉是地下水的裸露部分」,意即月牙泉下,其实是整个大片敦煌地区的地下水源,也因此不易干枯,此外,月牙泉虽然四面沙山高耸,但因吹进这种环山洼地里的风会向上旋,於是月牙泉周围山上流下来的沙子,总会又被送回四面的鸣沙山脊的另外一侧,所以泉水不会被黄沙掩盖。

不过,月牙泉目前也正面临危机。根据大陆人民日报报导,以往的月牙泉深不可测,直到清朝末期还可以行船,但近年来,因为地下水毫无节制的抽取,也导致月牙泉水位不断下降;据50年代测量,月牙泉平均水深5公尺,到80年代中期,平均水深下降到0.8公尺,而且泉的中央已露出一道沙梁,可以走人,池水一分为二,其形状也不再是月牙。所幸,在大陆地区积极投入改善后,90年代,平均水深又回到1.1公尺,也再次呈现月牙状。目前敦煌市也还在积极改善维护中。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