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小百科: 界画

在谈‘界画’之前,先介绍两幅台北故宫藏画:

宋 赵伯骕 《风檐展卷》 册页 绢本 纵24.9cm 横26.7cm
宋 夏珪 《观瀑图》 册页 绢本 纵24.7cm 横25.7cm

这两幅画中的建筑物——敞轩,即所谓的“界画”。古代的风景画或人物画中有建筑物的构图,依赖界尺将建筑物的飞檐、楼阁、楹椽等画得唯肖唯妙,这种有直线的画,称为“界画”。

画史上对以表现建筑为主的古画,泛称为“屋木”或“宫室”。宋代依其所用工具和界尺引线作画的性质,称之为“界画”。界尺约长二尺,宽寸余,以上下两条直尺组成,左右端有一连杆,可变化角度。而古代所使用的毛笔,本身柔软而又饱含墨水,无法直接靠在界尺上,画时必须另外夹住一管硬柱,只露出笔尖,然后沿着界尺画直线,因此“笔船”的做法乃剖开笔管成半圆,将毛笔夹在其中,依界尺而行。先画成草稿然后正式传模之,这样才能保持轮廓线的正确性。

以前的人认为“楼台一定器耳”,对于界画颇多鄙视,认为没有艺术价值。远在公元四世纪,东晋顾恺之论到各种画科的难易时说过:画人最难,其次山水,再其次狗马。至于台阁等建筑物,只是一种固定的形状,看似复杂,画起来容易!唐代的张彦远更直截了当地认定靠直尺画出的图画是“死画”!因此界画在鉴赏家的心目中评价并不高。

其实界画极难,如非高手绝难胜任。绘制界画费时耗工,需要工程营造知识。《宣和画谱》中认为“虽一点一笔必求诸绳矩,比他画为难工。”“又隐寓算学家乘除法于其间,亦可谓之能事矣。”也就是说一幅界画的完成,一点一笔都要中规中矩,画家更要精通建筑,合于投影几何的定律,不像一般的绘画可以一挥而就。界画是用千万条长短、横直和弯曲的线条交织画成,繁复单调,又不容有一笔差错。如何把呆版的线条绘成生动的画面,就是绘界画最困难之处。

以今日的眼光看来,界画家类似于现在专门绘制透视图的制图人员;界画可比喻为古代的建筑图样。界画也属于工笔画之列,常出现在风景画与宫殿画之中。这种情况在隋唐前后即有,古代宫殿庭园建筑雄伟壮丽的造形,即是界画最佳题材。

这种轻视界画的观念,在宋朝以后渐有改变,由鄙视而渐转为尊重:宋徽宗时代的《宣和画谱》将“屋木”列入宫室门,在叙论中对界画极为推崇。宋初郭忠恕的界画作品,能表现出空间的深度感,所绘屋木舟车具有高度写实风格,各建筑物部分如屋顶、斗拱、门窗、栏杆、台基等精确写实,并将建筑物融入山水、人物之中,内容丰富,极富诗意。

《观瀑图》局部

五代与宋之际为界画鼎盛期,随着南宋对诗书画合一的追求及文人画的提倡,至元代已呈衰退之势,但元时的《画鉴》对界画仍给予高评价:“故人以界画为易事,不知方圆曲直,高下低昂,远近凹凸,工拙纤丽,梓人匠氏,有不能尽画其妙者。况笔墨规尺,运思于缣楮之上,求合其法度准绳,此为至难。”也就是说隔行如隔山,只有身在其中,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才能领略其中的难易甘苦!外行人岂妄加评断?所以元明两代的画家,都公认界画要画得好,绝非易事。文人画潮流似乎也影响到屋木这一画科,可能是因界画多以历史文学作品为主题,采用墨笔白描法,画面以描写建筑物为主,较少故事情节之故吧!

这项技术到明清已乏人传习,一些擅长此类画法的画家被视为工匠,不受文人重视。清初康、干年间的宫廷画家受欧洲西洋技法影响,以透视图法与传统题材形式相结合,绘制清式建筑物,宫殿楼阁群组有立体空间感,可代表此期界画的一股新生力量,但清中叶以后又逐渐式微了。

参考资料:
故宫藏画精选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著 1981年 读者文摘出版发行)

本文留言

作者贝玉 整理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