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组图)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滨临在浩荡东流的余姚江,遗址发现于l973年,面积四万平方公尺,由相互叠压、联系的四个文化层组成,其文化遗存距今已有六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的先民就在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居住和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先后经过两期的考古发掘,从五千年前的第一文化层开始,到七千年前的第四文化层,时间延续长达二千年左右,两期考古发掘,共出土七千余件文物,遗址以其悠久、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学术界命名为“河姆渡文化”。它是目前所发现中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文化特征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说明早在七千年前,生活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先民们,经过长期的摸索、观察、实践,已经脱离了原始的状态,发展到使用成套农业生产工具,普遍种植水稻的阶段,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活动。

  

“河姆渡遗址”以第四文化层最为重要,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稻谷堆积,据农业学家的鉴定,确认为人工栽培水稻,这证明了长江下游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之一。更令人惊叹的是,在遗址第三、四文化层中,发现了大面积木构建筑遗迹,纵横交错、蔚为奇观,有的一排长达二十五公尺之多,这种成熟地使用卯榫的木结构建筑,设计之科学、规模之宏大,不仅是中国所罕见,更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建筑杰作。近年来,在宁波、余姚、慈溪、奉化、象山、鄞县以及舟山等地,又先后发现了一批植根于河姆渡文化后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更丰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内涵。事实充分说明,早在约七千年前,生活在长江下游一带的先民们,就在同大自然的艰苦奋斗中,开发长江流域,直至进入文明社会。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