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天下的“三龙”之谜

1. 龙脉的传说

  一直被中原视为偏僻边陲小国的秦国,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就强大起来,如同一个巨人突然耸立在中原各国的面前,令各国君主目瞪口呆。
  七雄并争,秦很快以超强的国势,位于六国之上。
  有着三寸不烂之舌的纵横术士们,开始在四处鼓动,说秦灭六国,只是时间的问题,因为,秦起于龙乡,真龙地脉、紫气氤氲、云蒸霞蔚。
  秦始皇的父亲是吕不韦,吕氏是韩国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常年在赵都邯郸经商,生活在赵都。他在邯郸结识了作为人质的秦庄襄王,也是在赵都让美丽动人的赵氏美姬怀孕,后来在圣水龙乡的秦宫又生下了秦始皇。
  吕不韦认为时为王子的庄襄王英气逼人,有帝王之相,是未来秦国的国君。他惊叹:此奇货可居!
  吕不韦不惜重金,交结庄襄王,让他开始回京活动。庄襄王看上了美丽的赵姬,赵姬已经怀孕,吕不韦毫不犹豫地将美人送给了这位奇货可居的王子。
  秦王去世,庄襄王如愿地登上了皇帝宝座。赵姬顺利地替庄襄王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吕不韦的亲骨肉秦始皇嬴政。

  越都邯郸便成为龙兴之地。
  邯郸是历史古城,具有悠远的文明,长达7000余年。到商王朝之时,已经是王室离宫和京畿重地,成为仅次于京都的繁华之城。
  邯郸也是一座风水之都,山灵水秀,地势十分独特。它坐落在太行山麓,依山面南、向东,将东来的紫气和浩荡的南风尽收怀中,正是风水堪舆大师们梦想的藏风蓄水之吉地。雄伟的太行山,绵延起伏,山峦叠障,绿水长流。漫山遍野的古木,挺拔参天,浓荫密布。一团团翻滚的云雾,千姿百态,舞蹈缭绕,令人目不暇接,不禁心灵为之震撼,思绪为之颤动,惊叹其威武雄壮!
  古代选择吉祥之地,注意六项:一看水口,二看野势,三看山形,四看土色,五看水理,六看朝山朝水。
  具体察看地理的时候,关注五点,这就是地理五诀:龙、穴、砂、水、向。
  五诀就是五种方法和窍门,内容不同,方法各异,因而称谓各不相同,五诀分别称为龙法、穴法、砂法、水法、向法;又因其重点各异,因之又分别称为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择向。
  道家研究风水,曾提出了玄空造化场的思想,将山、光、水、气、方位、气流等等融为一体。山环水抱必有气,气遇风则散,风是送气之媒。
  选择京师风水吉地,重点之处是要考察其山势和风水之势,详看其祖山、主山、龙脉、龙穴、风水穴等。
  祖山:主址背后山脉的起始山。
  少祖山:祖山前面的小山,相当于祖山的影壁。
  主山:主址后、祖山前的主峰,气势磅礴,因称之为来龙山。
  龙脉:连接祖山、少祖山、主山脉络的山脉。

  龙穴:主址的最佳地点称之为龙穴。通常是在主山之前,位于藏风蓄水的风水怀抱之中央,是世间吉祥紫气的最佳凝结点,也是最适宜于居住的风水吉地和停放祖先棺木的福地。
  青龙:主址左侧的次峰,又称左辅。
  白虎:主址右侧的次峰,又称右弼。
  护山:青龙、白虎山之外侧的山峰。
  案山:主址前面隔着一条水流的近山。
  朝山:主址前面隔着一条水流、隔着案山的远山,山势左右环抱,内聚佳气,稳重安全。
  水口山:主址前河水流出之地的左右两山,山峰隔水对峙,通常是繁华市镇的入口,人称龟山、蛇山、象山、狮山。水主财,这里是河水的汇合处,也就是汇水聚气之地,自然是适合于人居住的佳地。
  中国道家的风水之说,讲究都城的布局和居住空间的多重封闭和整体闭合。

  主址的后方,以主山为屏障,山水相连,重重叠叠,山势左右延伸,呈环抱合围之势。
  主址的前方耸立着案山,余脉绵延,将前方封闭,留下水流的出口,水口山形成天然屏障。这是第一道合围圈。
  这道合围圈外,是主山后的少祖山、青龙山、白虎山和两侧的护山,还有案山之外的朝山,形成第二道合围圈。
  风水佳地,就是风蕴气足的山环水抱之地。气遇风则散,界水则止。山环水抱,必然是环形的地势,是蓄水拢气的佳所。
  环形体的东西,在自然界中是吸收佳气、蓄养水源的最佳结构。事实上,环状的接收器,接收信号最好。莲花之王的王莲,状如大盆,完美无缺。喇叭状的花朵,也是自然界中最能充分地吸收阳光。

  《内经》上说:主址之西的山挡住西面的刚风,北边的山挡住北面的大刚风,西北边的山挡住来自西北的折风,东北边的山挡住来自东北的凶风。这些抵挡北部风的山岭,刚好形成半圆形的环山。

  世间万物,都是气生繁衍的结果,上至日月星辰,下至五谷百物,中至福寿夭祸,无一例外。
  《管子》说: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晋代郭璞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清堪舆家范宜宾说:无水则风到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
龙是中国人敬仰的神物,道家也恭敬信奉。方士们认为,龙形的山脉是最佳的吉地,称为龙脉;又指山为龙兮,象形势之腾伏。
  而在《人子须知》中则说:地理家以山名龙,何也?山之变态,千形万状,或大或小,或起或伏,或逆或顺,或隐或显,支垅之体段不常,咫尺之转移顿异,验之于物,惟龙为然,故以名之。

2. 三龙云气

  道家以中国的四条大河来划分龙脉,称为三大干龙:长江以南为南龙,长江、黄河之间为中龙,黄河以北为北龙。
  三大干龙的龙脉,都起源于昆仑山。每条干龙,从西部昆仑山的起点到东部入海的终点,按照远近大小,分远祖山、老祖山、少祖山等,依次由老到嫩。山老无生气,山嫩则生气勃勃。因此,寻山要寻少祖山,不要寻老祖山。
  他们把龙形的山脉从优到劣分成四龙:进龙、退龙、福龙、病龙。
  干龙的祖山,必定是名山,山势雄伟,地域广大,山环水绕,河渠纵横,山脉绵延千余里。祖山的主脉,通常是一个地方的名山、名峰,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般为重要疆域的分界线。
  主脉蜿蜒东进、南行,形成一块块福地;当它们跨过河谷峡地时,形成一个个土地肥沃的盆地,就是适宜于人类生存的通衢都会:千里之地为大郡,三百里之地为河川,百里之地为县市,百里以下为城镇。
  中国的山川河流的走势、巍峨蜿蜒的龙脉和潜藏的龙脉大势,从西到东,将龙脉蜿蜒的地势视为风水地脉,分为三势,称为三龙。
  三龙的祖脉就是远在西域边陲的昆仑山,昆仑山绵延向西,分成三支,就是三龙:
  第一支:起自昆仑山,从阴山、贺兰山到秦岭,进并州到太行山、燕山,东至大海,称为北龙;
  第二支:从昆仑山到岷山,循岷江左右,出左江到关中,直至武陵山,东至淮水直抵大海,称为中龙;
  第三支:自昆仑山出吐藩沿丽江而下,趋云贵到横断山,往东由武关到湘江,东经黄山、天目山到苍括山,称为南龙。
  北龙的山势巍峨雄壮,出昆仑山向东,秦岭、嵩山绵延纵横,河北众山环拥相抱,形成一系列进龙、福龙佳地。山西之水入龙门西河,山东之水入幽州东流至海。一支是恒山,一支是绵延千里的太行山,山势最高、最雄伟。还有一支就是燕山山脉,是北龙之中最长的一支,向东一直延伸到平乐。
  北龙的核心之地是太行山,山之西面是吕梁山,北边是五台山,南边是滚滚不绝的黄河。
  太行山是南北走向,绵延的山势,犹如矫龙,逶迤南行,在黄河沁阳之地突然向西,由王屋山直抵崤华山。
  太行山群山耸立,绵延起伏,峡高谷深。山中古木参天,浓阴蔽日,幽深河谷绿浪翻滚。悬崖峭壁造型奇特,倒映山水千奇百怪,如雪的瀑布仿佛从天而降,气势磅礴的山势,犹如一条巨龙腾空飞跃在天地之间!
  太行山与吕梁山相邻,两山之间的山川构成肥沃的土地,这里就是著名的黄河流域之并州地区。黄河之水滋润灌溉,汾河蜿蜒流过,群山耸立,富水东流,环形的山川地势藏风蓄水,形成难得一见的风水宝地。
  中国大唐时代的杰出女皇武则天,就降生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后来,她顺利地入主皇帝宝座,改写了大唐的历史,也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3. 神秘的龙乡

  中国的山川地势,大约是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最高的昆仑山自然成为众山之祖山。
  中国的大江大河,也大多数是发源于西北高原地区,顺山势东奔南下,呼啸千里,奔腾不息,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海。
  中国又是个“出产”皇帝的“大国”。之所以称为“大国”,是因为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出产皇帝最多的国家:五千余年的悠久历史,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之中,先后出现了大小帝王500多个。
  中国古人认为,帝王们不是凡胎,他们都是龙种,是上天降生的真龙天子。
  宣称君权神授的帝王们,也认为自己不是凡间人,是上天之子,是奉上天之命来统治人间,做世人的主宰。
  讲究君臣纲常的儒臣们,对帝王更是奉之若神,用一支生花妙笔,不惜笔墨地对帝王们进行造神运动,描述他们是神人交合的圣物,是介于神人之间的特殊人:
  他们在孕育的时候就不同凡响,紫气蒸腾,霞光照室,天上飘荡着祥云,空中时或有龙形显现,神妙无比;
  他们的相貌更是奇特,非同一般,不是重瞳,就是骈齿,隆准,大口,美须髯,目有精光,垂手过膝,额头如龙,遍体鳞文,声似洪钟!
  这些被中国人一代代敬若神明的帝王们,心安理得地接受百姓们恭恭敬敬的顶礼膜拜。他们坐在高高的龙椅上,自己也仿佛觉得,自己真的是龙种,是上天所造的真龙天子,真的不是凡人!
  其实凡此种种,不过是封建统治的一种利器罢了。
  那么皇帝们来自哪里?在什么地方坐拥天下?何处是神秘的龙乡?

  所谓北龙福地的黄河流域,是中国盛产皇帝的地方;北龙、中龙旺地,也是帝王们建立国都、坐拥天下的最佳场所。
     中国的皇帝大多来自于所谓的北方北龙、中龙旺地,中国两千余年的帝都,也大多建立在这些藏风蓄水的龙脉龙穴之所。

  中国的皇帝主要来源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集中于地势险要的山陵地带,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的广大地区。
  譬如,周人迁都于岐山脚下的周原,周文王将周原大地建设得繁荣昌盛,引起了商纣王的嫉妒,周文王被关入狱中。
  狱中的周文王精心演绎八卦,演出八八六十四卦,写成《周易》一书。
  周文王得姜太公之助,成功地壮大了周王朝,将都城从周原迁都于更为吉祥的风水之都:丰。这座丰京,位于今陕西西安市之西的沣水西岸。
  周武王大举伐商,顺利地建立了周王朝。
  丰京之侧被古人视为吉地。周武王就在丰京东面,营建了新都镐京。
  丰、镐二京,隔沣水相望。西岸的丰京,土地肥沃,地势较低,宫殿边绵。著名的灵台、灵沼坐落其间,还有方圆70里的灵囿。

  镐京地势更加开阔,地基高广,宫殿鳞次栉比,街道纵横交错。居中是宫殿区,前堂后市,左祖右社,形成了布局对称、错落有致的城市格局。
  丰京、镐京隔水相望,近在咫尺,滚滚的沣河之上,一桥连接,形成了人类历史上较早的气势雄伟的双子城。
  又如吕不韦是韩国阳翟(河南禹州)人,在北龙佳地的赵国国都邯郸让赵姬怀孕,后来生下了秦始皇。邯郸生灵水秀,枕雄伟壮丽的太行山,终日云雾缭绕,气势恢宏。

  生于邯郸的秦始皇,最后横扫六合,并定都于北龙福地的关中地区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20里)。
  这里是八百里沃野秦川,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孕育了周、秦、汉、隋、唐等12个王朝千余载的帝国辉煌。
  西起宝鸡、东到潼关的渭河流域广大地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百里秦川。它的北部是半圆形的黄土高原,河渠纵横的高原山地、巍峨雄壮的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成为它标志性的风景线。

  关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咸阳北枕高耸入云的九仲山,在雄伟壮丽的山脚下,是云雾飘渺之中莽莽苍苍的八百里秦川,古城咸阳就安卧在这秦川的腹地。秦王称为圣水的渭河,从南穿行而过。古城因位于山南水北,山南水北谓之阳,故称咸阳。
  咸阳之南的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的乌鼠山,东经潼关,蜿蜒向北抵达白于山,再呼啸南下,穿越秦岭。葫芦河在天水三阳川汇入渭河,泾河在六盘山东麓注入渭河,还有雄奇之水的北洛河流入。渭河波翻浪急,不断接收、融合各支流,以破竹之势横穿关中平原,流域宽广,土地肥沃。渭河、灞河、沣河等河的汇流处,就是历代建立都城的风水吉地。

  人称:秦中自古帝王州。
  奔腾不息的渭河,让无数诗人领略了它的壮美,诗人为之感叹,写下优美的诗句称赞: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洲。
  泅河风光秀丽,渭河之北的咸阳,是渭河是最大的最富庶的渡口和要隘,也是关中地区最为繁荣的城市。
  史称:秦地最胜,无如咸阳。
  咸阳与东边的古城长安(西安)比邻而居,是历史上两个十分重要的古城,也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这里的古城长安(西安),是中国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超过了一千年的历史古都。
  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它的东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隘函谷关,西边是易守难攻的大散关,向南不远是绿草肥美的雄隘武关,向北是绵延起伏的黄土高原,高原不远的尽头就是雄浑的阴山山脉。

  莽莽苍苍的关中,关隘林立,绵延的高原和逶迤的秦岭如同两条矫健的苍龙横亘在这苍茫的大地,造就了这方风水吉地,也成为多少将士的葬身之所。从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到17世纪的明王朝,这里发生惨烈的战争多达约400次!
  秦始皇把皇宫铺满了整个咸阳城:内外二百余里,建造了270余座宫殿,复道相连;依塬临河建造的六国宫殿,连绵不绝,离宫遍地。
  善看风水的方士说:咸阳城太小了,不能充分体现横扫六合的秦王朝的气势,应该另选吉地,再造皇宫,让六国旧贵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皇帝的宫殿。

  秦始皇瞪着一双鹰一样的眼睛,似笑非笑地看着方士,摸着自己微微突起的鸡胸,沉吟片刻,慢慢地说:宫殿是太小了!发现吉地了?好好察看一处风水宝地,立即回奏!
  方士胸有成竹地说:渭河南岸,王气氤氲,是建造皇宫的理想之所。
  秦始皇带着方士和大臣前往细心考察,发现这一片地方,气势非凡,地形开阔,的确是一处难得的吉祥宝地。
  秦始皇下令,在渭河南岸,建造规模巨大的皇宫朝宫,要求这座朝宫要建造得空前巨大,能够容纳六国所有的旧贵族。

  70万人的浩大施工队伍开进了渭河南岸,新的王宫在夜以继日的轰鸣声中破土而出,建造在高大台基之上的朝宫巍然耸立,直入云宵。
  可惜的是,朝宫没有建造完成,秦始皇却在沙丘平台(河北广宗县)巡游的路上一命归西了。据说,他在临死之时,还瞪着一双求生的眼睛,渴望着方士的到来,给他带来长生秘术。
    高大的朝宫前殿建好了,东、西、北三面以高墙为屏障,俗称为阿城,这座没有来得及命名的巨大宫殿,就称为阿房宫。

  阿房宫真的气势磅礴,高大的台基使宫殿显得更加庄严雄伟,宫殿南北长达50丈,东西多达500步。两层富丽堂皇的宫室,四周阁道相连,五丈旗帜在空旷有大殿上空迎风飘扬。
  这座阿房宫,可以容纳一万余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宫殿。
  阿房宫位于今陕西西安西郊之赵家堡、大古村之间,至今留下的遗址有两处:阿房宫村南边的大土台,阿房宫村西南的长方台。
  当地人称大土台为始皇上天台。相传,秦始皇信道,得道士的长生不老术,从这上天台上了天宫,在人世只留下了这座上天台。
  唐朝大诗人李贺为此写下了气势磅礴的名篇《秦宫诗》:

  越罗衫袂迎春风,
  玉刻麒麟腰带红。
  楼头曲宴仙人语,
  帐底吹笙香雾浓。
  人间洒暖春茫茫,
  花枝入帘白日长。
  飞窗复道传筹饮,
  十夜铜盘腻烛黄。
  秃襟小袖调鹦鹉,
  紫绣麻鞋踏哮虎。
  斫桂烧金待晓筵,
  白鹿清酥夜半煮。
  铜英永巷骑新马,
  内屋深屏生色画。
  开门烂用水衡钱,
  卷起黄河向身泻。
  皇天厄运犹曾裂,
  秦宫一生花底活。
  鸾篦夺得不还人,
  醉睡氍毹满堂月。

4. 风烟古都

  汉高祖刘邦,沛县(今江苏沛县)人。50岁时,率兵入咸阳,约法三章,得秦民心。项羽入主咸阳,纵火焚烧宫殿,三日三夜。
  4年后,刘邦击败项羽,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自刎于乌江。刘邦在汜水之阳(今山东曹县、定陶)即位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
  当时,精通风水的术士娄敬、张良建议迁都长安,认为长安才是真正长治久安的国都,是风水吉祥之地。
  刘邦仔细考察长安,发现这座城市的确非同凡响,表示赞同迁都。
  大约5年后,刘邦吩咐,在秦兴庆宫的旧址上建造新宫,取名长乐宫。
  长乐宫取意于永远快乐之意,其宫殿建筑分前殿、后宫两部分:前殿四周建有围墙,南门外就是在一个宽敞的大庭院,是朝廷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其建筑主要包括14座宫殿和大量的池苑、台榭、楼阁,历史上著名的宫殿就是长秋殿、宣德殿、临华殿、广阳殿。
  鸿台是长乐宫中最为高大的建筑,40丈的高台,巍峨雄壮,高耸入云。这座高台始建于秦始皇,台上建有凌空飞动的观宇。据说,秦始皇常常登临此台,射空中的飞鸿,因称鸿台。

  长乐宫中最负“盛名”的地方,就是酒池肉林。酒池肉林是暴君夏桀、商纣的“发明”,成为后世奢侈亡国的代名词。好奇心强的秦始皇君临天下之后,特地在兴乐宫建筑了一处酒池肉林,想找找暴君的感觉。汉室兴建长乐宫,一边骂秦皇暴戾无道,一边保留着秦皇的酒池肉林供自己享受。文才武略的汉武帝就喜欢在酒池之中与美女一起泛舟,穿梭于肉林之间听女人的嬉笑、尖叫,他感觉无比的兴奋和自得。

  从此以后,长安成为200余年国脉的汉王朝之国都。
  在长安城的西南部,与东南部的长乐宫相距大约一里地方,汉高祖刘邦建造了一座更加巍峨的宫殿未央宫。未央二字,取自《诗经》,意思是没有尽头。
  未央宫约有5平方千米,其前身是秦始皇建造的章台,由宰相萧何主持营建,大小宫殿楼阁约40座。
  据说,刘邦第一次见到这座壮丽的宫殿时,惊诧得目瞪口呆,对宰相萧何说:天下纷争,苦战数岁,成败还未定,为何把宫殿修建得如此壮丽?
  宰相萧何理直气壮地回答:回陛下,天子以四海为家,宫殿非巍峨壮丽不能重威,还要不能让后世超过它!
  未央宫建筑在龙首山的风水地脉之上,以龙首山的龙首塬高台为殿基,使整个宫殿高出长安城。北宫门是未央宫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与桂宫、北宫、明光宫相连,而且是整个皇宫的重要门户,其北门之外,就是隔渭河相望的咸阳塬,是汉室血脉归宿的皇家陵区。

  未央宫的前殿是皇帝的寝宫,建筑十分豪华:大殿东西50丈,宫13座,台殿43座,池1个。用名贵的香木为栋椽,以杏木作梁柱,屋顶饰以金箔,门扉装饰着金色花纹,窗户镶嵌着五彩宝石。青色的窗台,红色的殿阶,绿草如茵的斜坡,黄金制作的璧带和珍奇玉石的风铃,五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
  宣室是未央宫的正宫,当年,汉文帝曾在这里召见名士贾谊,可惜的是,他们二人促膝谈心至深夜,不是议论国政,却是谈论鬼神。
  未央宫北最著名的宫室就是温室殿和清凉殿。二殿冬暖夏凉,是汉武帝的杰作。
  温室殿殿内设有木炭供暖的壁炉,椒泥墙壁,桂木殿柱,精致的五彩地毯和五光十色的云母屏风,将大殿装饰得如同仙境。

  清凉殿放置着精美的白玉石床,床上挂着紫色琉璃帐,床帐旁边是巧夺天工的水晶石鉴盘。
 汉武帝的男宠董偃常到清凉殿休息,有一次,他卧在白玉石床上,拿出鉴盘的冰块享受清凉,但还是觉得酷热难当,就干脆将鉴盘连同所有的冰块拿到床上,好不舒服。
  根据方士的建议,未央宫前建造了一座巨大的风水池,面积达20万平方米,因为水池之水,常年呈现苍绿色,十分迷人,因称此池为苍池。
  再回来说刘邦迁都长安之后,心里还是不大踏实,一直惦记着东都洛阳。这样,很长的时间,长安城就一直没有修建围墙。汉惠帝之时,正式下令修建长安城墙垣,历时5年方才完成。
  汉室的长安城,建筑面积大约36平方千米。城墙十分高大,取龙首塬的金色黄土板筑而成的城墙,宽厚结实,色泽赤黄,远远看去如同一座黄金宫殿。
  长安城是一座不规则的长方体宫城,城市的北边呈北斗星布局,南边则如南斗星,因而人称汉长安城是斗城。
  未央宫边的柏梁台曾不幸起火,高大的殿台化为灰烬。汉武帝心中忧虑,不知道如何面对。
  南方一位方士说:可选一处风水吉地,建造更加高大的建筑,镇慑火魔,消灾祈福。

  汉武帝有点心动,看着面前的这位清瘦的术士问道:长安城内的风水吉地都建造的宫殿,哪里可建?
  方士们笑一笑,神秘地说:回陛下,城西的上林苑,风水比长安城内更好,宜建宫室,还可与仙人幽会。
  汉武帝本来就不满足于长乐宫、未央宫,听了方士的话,便亲自到上林苑察看地形风水,觉得真的非常好,就吩咐在长安城外的上林苑,建造比长乐宫、未央宫规模更大、更加壮丽的宫殿建章宫。

  建章宫大约20余里,宫殿起伏,真正是千门万户,富丽堂皇。其南门高大巍峨,门凡三重,高达30丈,门上装饰着玉璧,人称玉璧门。
  壮丽的前殿坐落在三层高的台基之上,高达30丈,有12座殿门。玉石镶嵌的台阶,分外耀眼,人称玉堂。特别是殿顶之上的铜铸的仙人承露盘,高约5尺,蓝天之下耸立在20丈高的台殿之上,闪烁着金色的迷人光芒,清风徐来,机关转动,栩栩如生的金凤仿佛凌空而起,展翅飞翔。

  唐大诗人李商隐这样描述汉宫:

  青雀西飞竟未回,
  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
  不赐金茎露一杯。

  唐斗酒学士王绩在《过汉故城》中,这样写道:

  大汉昔未定,
  强秦犹擅场。
  中原逐鹿罢,
  高祖郁龙骧。
  经始谋帝坐,
  兹焉壮未央。
  规模穷栋宇,
  表里浚城隍。
  群后崇长乐,
  中朝增建章。
  钩陈被兰奇,
  乐府奏芝房。
  翡翠明珠帐,
  鸳鸯白玉堂。
  清晨宝鼎食,
  闲夜郁金香。
  天马来东道,
  佳人倾北方。
  何其赫隆盛,
  自谓保灵长。

  生于济阳(河南兰考)的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三国魏、西晋也定都于此。
  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腹地,北枕秦岭,南临渭河,大小河流纵横交错,主要有八条水系环绕,史称:八水绕长安。
  八水就是八条河流,它们是:渭河、泾河、灞河、涝河、泮河、滈水、浐水、潏水。

  渭河、泾河绕北环流,涝河、潏水绕南长流,泮河、滈水蜿蜒向西,灞河、浐水曲折向东。渭河是八水中的主流,贯穿关中平原,用它丰富的水源和奔腾不息的滚滚河水,滋润着这肥沃的八百里秦川。
  这片高原气势磅礴,纵横的河流切割出了一个个独立的塬地,造就了著名的龙首塬、白鹿塬、铜人塬、咸阳塬、乐游塬等。
  极目高原,北边是雄伟的北山山脉,南边是巍峨的秦岭,雨过天晴,淡黛的终南山诸峰耸立,如同天然屏障,阻隔着南来的气流,调节着渭河谷地。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