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小学”释义

作者:清源  2006-09-04 11:09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一、小学
这里说的“小学”,可不是“小学生”一词里面的那个“小学”。这里所说的“小学”是对古代语言文字学的传统称谓,包括音韵学(释音)、文字学(释形)、训诂学(释义)三种学问。

西汉末刘歆首创“小学”一词,他继其父刘向《别录》所撰皇室密藏书籍目录《七略-六艺略》中将经类图书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部。之所以称之为小学,是因为当时的贵族初级学校——小学中,讲述文字的六书是主要的学习内容。《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西汉初年,萧何曾制定以“字”取士的政策,加之焚书坑儒之后古文献不断出现,古文经学兴盛,都为小学的创立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汉代的小学仅包括文字学的内容。到了隋唐时期,小学的范畴中纳入了音韵(《隋书-经籍志》),五代加入书法、书品(《旧唐书-经籍志》),北宋时期首次扩充到训诂学(《新唐书-艺文志》),还有加入蒙学和礼仪。到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将其涵盖最终定为如今公认的三学。

西汉在刘歆之后,真正奠定了小学学术基础的是《训纂》、《方言》的作者扬雄以及《苍颉训纂》、《苍颉故》的作者杜林。此外还有作《凡将篇》的司马相如、作《急就篇》的史游。汉初成书的《尔雅》是训诂学开山之作。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标志着当时小学的最高成就。刘熙所著《释名》也是一部训诂学代表著作。

二、训诂学
训诂学(“诂”音同“古”)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他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

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到了汉朝时基本形成。到了宋代,训诂学得到了很多的革新。元明时期,训诂学出现了衰退,而在清朝则是训诂学发展最辉煌的时候。现代则采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来发展训诂学。

历史上每种语言都在不断地变化,古书中有许多词义已经变化,或语法变化,历史语言学家考证古书中词的当代意义,编著出注疏书籍,为训诂学。训诂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汉魏以前的古书中的文字。训诂学书籍有两种,一种专为注疏某一本重要的书,逐字解释全书的意义,如《论语注疏》、《毛诗注疏》、《韩非子集解》等;另一种是单纯解释古代的词汇,搜集古代词汇,分类注释,如《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等;此外后有对训诂学的书籍进行补充、考证、阐释的书籍,如《方言疏证》等。

三、音韵学
在中文语境中,音韵学往往特指汉语音韵学。音韵学研究语音在某个语言中作用的情况,以及其系统。与语音学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研究的面向大不相同。

音韵学,相当于英语的Phonology,是针对某一语言作语音系统的分析。一般来说,目前学界谈到汉语音韵学,其内含并不是针对汉语所做的音韵学,而是汉语的历史语言学。

四、文字学
文字学,语言学的一个部门。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起源,发展,性质,体系,文字的形,音,义的关系,正字法以及个别文字演变的情况。文字学知识有助于改进和改革文字,为无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古文字的了解有助于历史科学的研究。汉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因此文字学在中国特别发达。
来源:投稿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