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绝色 (图)

宋朝五大名窑,首推钧窑最为艳丽,其中又以葡萄紫釉最艳。

宋朝五大名窑,首推钧窑最为艳丽。其主要釉色除了所谓月白与天蓝,因为釉料渗入少量的铜(铜红釉),能够稳定烧上更惹人注目与讨人欢喜的玫瑰紫、葡萄紫、海棠红、丁香紫(有时更似薰衣草紫)、天青、靛青种种异色。当今流传的钧碗盏或盘,多以天蓝为底色,加氧化铜在高达摄氏一千三百度下产生出一抹窑变艳红,如胭脂、似唇印,令人神为之夺。有时呈现泼染善变的紫红斑块,亦如山水挥洒写意。
但是绚丽斑斓的钧器,首推较大型的花盆、盆托、三足鼓钉洗和渣斗,釉色秀美娇妍,有如晚霞满天,夕照人间,绝色无双。

当年宋徽宗雅好花木绘事,汴京(河南开封)宫廷园林有所需求,在苏杭一带设“应奉局”,除了提供奇花异草、包括所谓奇石的“花石纲”外,更在河南禹县建立官窑,大量生产钧式花盆(盆底数字编号从一到十,以一最大,十最小)。其中海棠红莲花盆最为标致,敞口深腹,盆身塑成十二莲花瓣状,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盆底穿有五个圆孔,如梅花排列,以让泥水流泄。盆托又称奁盘,以承溢水,其形状依花盆而作配套。譬如海棠红莲花的奁盘,弯曲大小角度均依十二组花瓣配合,奁盘底亦有号数以显示体积。

渣斗原为筵席间放置食物残渣与骨头的盂器,因敞口颈长,鼓腹圈足,内外浑然一体均施厚釉,可作花盆用,遂而亦钻有五孔用作植花,亦称渣斗花盆,尤以葡萄紫釉最艳,与鼓钉三足洗,同为钧窑之佼佼代表。

宋、金元间的钧官窑,釉色浑厚均匀,娇艳欲滴,极为珍贵。所谓“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上好官钧多分两次烧,首先素烧胚胎,这样便可在胎骨厚重的强质胚胎上,多次扫挂施釉,使釉色强浑,丰美肥腴,时有流淌聚滴。窑火更是用柴不用炭,火软焰长,有时在燃烧中,釉料流走入纤幼空隙,而成逶迤长短不一的细线纹,有如蚯蚓游走,世称“蚯蚓走泥纹”,是辨别钧窑其一特色。

钧窑流传极为广远,自北宋末到金元、明清均有钧器面世,而宋钧稀见,历来仅以在禹县钧台窑址附近出土的“宣和元宝”铜钱泥范,断定“宣和”为徽宗年号作为始点,因而许多学者提出异议及争议,尤以陈万里等人及一些西方学者强烈暗示为金元产物,冯先铭则绝对肯定钧、定、耀州窑均曾为北宋官窑。

即使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公元二千年钧窑特展及大型刊本《故宫藏瓷大系:钧窑之部》的论述前言中,也旁征博引挑战“宣和元宝”钱模的可靠性,认为此既为盗铸钱模,自不能用来佐证宋代官窑。

但到了二○○一年九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与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在禹州市神垕镇西南分布成组的古代窑址群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不同时代的窑炉遗迹八座,出土了大批瓷器残件及窑具,总数达数十万片,其中完整或可复原器皿亦达数千件。翌年,据二○○二年三月来自郑州报导,主持这次考古发掘工作的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秦大树指出:自资料中可以确认,钧瓷生产大体始于北宋晚期(釉料较薄)到金代前期(公元十一世纪末至十二世纪前半叶),其发展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北宋晚期到金代前期、金代后期到元代初期、元代时期。

清代仿钧亦多,例如供职内务府,在江西佐理年希尧窑务的唐英,就曾派遣吴尧圃前往河南收集钧窑资料,烧制钧器以供大内使用,因此江西景德镇、广东石湾(广钧)、江苏宜兴的乳浊釉(宜钧)都以仿钧出名。即使雍正朝间在景德镇创新以低温烧制的“炉钧”,蓝釉斑斓,垂条流淌,亦是钧窑余风。其后仿古创新,烧出独具一格的青金(lapis lazuli)蓝釉,也更是难得可贵了。

本文留言

作者张错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