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想上电视了
我们这个城市每年都要举行一个国际服装节。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当然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了。本来这些和我是没有关系的,每当这个节日,街上闹嚷嚷、因为有特殊人物和游行种种理由,不是公交车改道,就是交通堵塞,乱成一锅粥。幸好我是不上班的,也就可以不上街,老老实实的留在家里发自己的呆。有一年例外,我不但上街,还带了老公,还跑到了服装节的现场。
一个记者朋友,因为有报道服装节的任务,其中有一项任务是要有表现参加服装节的群众在记者的麦克风前谈谈老百姓对服装节的看法,这位女友想到了我和先生,提前打来电话,让我们那一天无论如何到服装节会场门前等她,接受她的现场采访。
我和先生到达的时候,女友已经到了,手中拿着麦克风,后面跟着摄像扛着摄像机。对先生的采访很顺利,让他谈谈对服装节的想法,在机关工作的先生谈了服装节对这个城市的一些影响,也就三、五分钟,采访完毕。对我的采访,女友将其安排在会场里面,会场里是各地参展的服装柜台、参加服装节的商人和政府人员。整个会场摩肩接踵、拥挤不堪。我们刚刚找了一个角落站好,忽然又被后面来的几个大汉推搡到一边,人群哗地一下让开一条路,中间一个大块头男人趾高气扬的走过,旁边是五、六个打开一条路的保镖。我听到人们在议论:“XXX来了。”原来是一位去世的国家领导人的孙子。
我感到很烦躁,到这儿来凑什么热闹,赶紧采访、赶紧回家!女友告诉我她设计的采访计划,她装着偶尔在会场看到我这个参加服装节的群众,对我的着装发生了兴趣,便对我进行即兴采访。我要回答的是,大连人以前很笨、很土,不会穿衣服。因为有了服装节,被熏陶,所以会穿衣服了,所以我穿了一套比较有品位的衣服。
天啊!上帝!怎么能这样!我穿什么服装,我的穿衣品位,和服装节有什么关系!我从来都是游离于这个节日之外的,在这个节日里,我是生活在别处的!还有,最让我愤怒的是,事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女友不是大连人,对大连的历史根本不了解。大连从开埠以来就和世界联系在一起,一个海港城市,纷至沓来的外国人带来的当然也有服装文化,大连人穿衣服是最洋的。怎么能说我们以前不会穿衣服,服装节才使我们学会穿衣服,这真是开了个国际玩笑。我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不能照你安排的去说。
在我们争执的时候,人群围了上来。把我们几个围在中间。我不愿被人看到争论,也知道在这个时候和女友争论是没有用的。我干脆不说话,蹲了下来,蹲在了人墙中间。中国人是爱看热闹的,况且那又是个热闹的地方,外面人不知道圈里发生了什么热闹事情,立即包围了上来,一层一层,人越来越多。女友生气了,“告诉你,我们是朋友,今天你必须帮我这个忙,你说也得说,不说也得说,你总不能让我今天交不上任务。”看着她脸都红了,我突然觉得她挺可怜的。外人看着记者拿个麦克风挺风光,可人家不配合也让她没办法。找个会说话在镜头面前不怯场的也不容易。
我依然坚持,“不能照你说的那样说,不符合事实!”
人越围越多。里面的人在看热闹,外面的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想看明白,就不断的往里拥。先生着急了,“赶快讲,讲完走!”想想这样僵持下去也没有结果,我只好站起来,违背心愿的讲了几句:“大连人以前不会穿衣服,有了服装节,才使大连人的服装品位提高了……”
当天晚上,电视就播放出来了,只是把我前面那句话删掉了,大概他们自己也觉得这样说太过分吧!
看电视的朋友打来电话,说在电视上看到我了,我却只觉得脸红,觉得窝囊。先生单位的同事则奇怪,“他们怎么就找到你们了,找了个会说话的呢?”
后来又有电视台的记者托朋友找到我,先夸我的镜头感强,接着要我配合采访,我一口拒绝。告诉他们,不想上电视。询问原因,我说不想当木偶,不想说那些口是心非的话。
从此,再没上过电视。但仍然能看到和我当时一样的“木偶”在麦克风面前讲着言不由衷的话,只觉得好笑,更觉得悲哀。
- 关键字搜索:
-
再也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http://m.kzg.io/gbg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