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复兴的一部分?相亲之风 后来居上

在一片中国传统复兴的文化大潮中,五四运动以来被视为“文明进步”且被高度歌颂的自由恋爱结婚形式,有逐渐被“封建落后”的相亲结婚后来居上之势。

  虽然自由恋爱仍然是结婚较为普遍的前奏,可是社会环境、观念和风气的改变,让先结婚后恋爱的相亲逐渐盛行。

  中国人口结构中的男女受教育程度比例,配合“下娶上嫁”的传统观念,让高教育程度的女性陷入“失婚”的窘境。《2000年度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的福建人口未婚率的调查统计》显示,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未婚大龄男性有1万8449人,是女性的4.7倍,共超出1万4522人。

  《新周刊》引述厦门大学福建女性研究中心主任叶文振教授分析说:“这说明没有文化的女性并不存在太大的‘失婚’危险;但高学历的未婚女性却极有可能因为缺少在文化水平上可以匹配的男性而‘失婚’。假设男女之间的婚龄差为5岁,估计会有2043名高学历的未婚女性陷入这种困境。”

  大学里的顺口溜正反映了这种苦恼:“大专生是赵敏,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博士后更可怕,是东方不败!”

  《新周刊》报道称,曾有两名“国产”硕士、一名澳洲MBA在上海某报刊登了征婚启事,结果三名女子收到的应征信加起来还不到十封(普通女子的应征来信平均都有50到100封)。在南京一所高校,十名同系女研究生中有九名放弃了继续读博的机会,原因是“怕找不到老公”。

  虽然去年的一个调查发现,女研究生基本讨厌父母安排相亲,91.1%的被调查者希望以自己认识或朋友介绍的方式来结识心上人,只有1.7%的女研究生选择通过父母介绍的形式来结识异性。但是这种情况恐怕正逐渐发生变化。

  在南京市,日前有数以千计的南京市及周边地区的家长,到“相亲会”现场为子女寻找意中人,仔细观看相亲会会场悬挂的适龄青年的资料牌。

  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相亲背后都有着形形色色的版本:有渴望嫁入豪门,规避就业风险的;有为了留在父母身边,无奈之下委曲求全的;也有因为经济原因,迫切希望有个依靠的……

  报道描绘了“悦儿”这名女大学生的相亲经验,对方是当地最大的家具城股东的公子,但是学历比自己低。“悦儿”形容自己父母的打算时说:“他们觉得嫁给这样的人,不仅毕业时不用费力找工作,而且今后衣食无忧。”

  悦儿说:“我很快就要毕业了,这样的生活真是梦寐以求啊!不为找工作和生活发愁,能安心在家做少奶奶。我周围很多女生也都这么想的。就像嫁大款,很多女生都想,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罢了。”

  中国就业市场人浮于事的现状,让女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嫁人变成另一种出路。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某家政公司在17日组织来自四川省内高校的15名大学生,正式进入成都家庭开始家政服务。这是中国第一支大学生家政服务队。

  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的研究生黄艳说,她希望自己的家政待遇在每月1500元(300新元)左右。她说,父母辛辛苦苦供自己读了研究生,恐怕在心理上很难承受自己去做“侍候人”的工作,所以至今还不敢让家人知道。

  她表示,找工作很困难,尤其是自己的生物专业在中国国内少有人问津,而做家政容易被聘用,所以她想尝试一年。

  女大学生“欣蕾”则是出于对母亲的难以割舍,而选择听从她的决定进行相亲。妈妈总是叮嘱她不要交男朋友,尤其和外地男孩子不能走得太近,她希望女儿留在自己的身边,所以带欣蕾去见的男生都是本地的。

门当户对更稳定?

  欣蕾的生活、学习,包括与人交往,都受到妈妈的悉心指点,每天穿什么衣服,妈妈都会替她安排好。欣蕾从来不担心书本落在家里,因为前一天的晚上,妈妈总会为她检查。

  欣蕾知道自己和妈妈“不可分割”,因此也就没有强烈反对妈妈给自己找对象。她现在就在妈妈从前的工作单位实习,希望借此待在父母的身边不用去远方打拼了。

  中新网报道的小白是另一种典型。27岁的他在参加过几十次相亲会后终于结婚。他当时在一天内会相亲好几个场,目的只为找到一个结婚的对象。小白是温州瑞安人,家里有个私营企业。为了早点让儿子有个安定的家庭,好接掌家族的企业,父母准备让他早早结婚。

“结婚对我来说,是一件必须去完成的事,而爱情,是能够日久生情的。”小白开始时还会顾及对方的外貌、自己的感觉等因素,可相亲到了最后,他只会在意对方的家境如何,学历、工作情况等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

 报道说,许多19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渴望自由恋爱,但他们不得不接受一些社会现实。于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成为一种更简单、直接的选择。“我不用考虑对方的家庭、教育、经济能力这些因素,父母会为我们把关,门当户对的恋情有时候更加稳定。这是相亲的好处。”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