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的怎么老“愤怒”?

国家广电总局某部主任日前实语出惊人:近两年,我国每年都有100多部滥片子不能上院线,原因之一恐怕是:“不少人拍片是为了洗钱”。该官员表示:我国在2005年平均每1.4天就有一部新电影产生,但其中却有38.5%不能在电影院放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洗钱“洗”滥了中国电影。

由于政府提倡新闻监督的缘故,一些重大事件被媒体报道出来,并成为社会焦点。这些事件绝大多数都与民生问题有关,唤起公众的良知与参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官员们纷纷站出来“怒斥”、“喝斥”、“愤怒”之类的事多了。比如说某地出现了特大安全事故,上级主管领导马上站出来面对新闻记者的镜头痛批下属不按规程操作。地方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实际上多数与地方官员不作为或者乱作为、胡作非为有关。地方出了问题,本应该首先看到的是政府官员出来道歉,表达对民众的歉疚,这样才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可是现在,问题出现后,不少官员们都“愤怒”去了,“债主”却找不到了。
  
官员们“愤怒”,想来有两个需要。其一,向公众表明:这些问题首先与我无关,都是别人做的。意思很简单,是要推卸责任。其二,是想和老百姓套近乎,赚取好的名声。意思也很简单,“咱们还是站在一条线上的”。这两种心理,明显了都是一种投机心理。

  出了问题,作为国家和政府政策的执行者,应该用于承担责任。须知名声不是表白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做出来的。官员热衷于“愤怒”,实际上是热衷于务虚。这种“愤怒”距离我等小老百姓的心远得很,如果说一开始还有人半信半疑,那么现在,恐怕相信这套把戏的越来越少了。--作为纳税人,我缴纳税收,就是要你为我们服务的。你没有做好工作,反而跑到我们面前哭哭啼啼,好不成体统(尽管现在“体统”越来越不值钱了。)!有时候,看着有人在媒体上那种声嘶力竭的样子,感觉就和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拉着大人的衣襟、哭着喊着要糖块吃一样。

  发发脾气,做做姿态,这个是谁都会的;讲讲道理,摆摆谱,这个也不是什么社会上的稀缺。这个社会,真正缺少的,还是那种能够塌下身来、认真工作、勇于负责的人。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