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南专栏】大学生身价比农民工低?

现在大陆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了,可是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也越来越难了。近年来,随着高枚扩大招生后的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问题更加凸显。

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4万,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成倍增长到212万;2005年330万;2006年增长到413万,是2001年的3倍多。

高校扩招无疑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了劳动市场质量,也改变了人才结构。但什么类型的学校扩招、什么学历扩招,如何适应就业市场,各种类型学校扩招的比例如何?这些问题,却被教育决策者在这几年扩招中忽略。尽管扩招没改变劳动力供给总量,但人才结构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仍是劳动密集型,就业市场需求以基层人员为主,中间层次相对少,高端人才更少。虽然学历的高低,只能说明一个人的学习经历,不一定说明这个人的能力。但在中国,人们都在盲目的追求学历、盲目的追求学校规模、学校牌子。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却只会空谈,不懂操作,社会又怎么接纳这样的大学生呢?

由于高校扩招的影响,职业教育的比例从原来的58%滑到38%。不少职业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萎缩。教育部职业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所所长助理姜大源认为,这个38%会延缓中国工业化的进程。目前出现的技工荒,就是人才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协调。

培养大学生的代价与大学生毕业后的收入水平极不相称。中国大部分家庭并不富裕,许多家庭为了培养一个大学生花掉家里的全部积畜,甚至背上沉重的债务。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普遍低薪,由于房价和生活消费高,工作的前几年,有些大学生无法自己养活自己。即使如此,工作还很难找,许多本科生不得不把身价降到了月薪1000元。若以一个借贷上大学的大学生为例,一年费用10,000元计算,本科四年用了40,000元,毕业后不吃不喝也要用四年才能还清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中国高等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看中国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