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文革民间博物馆挑战禁忌 迂回低调

 2006-05-17 04:31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文革进行反思,文革博物馆是一个突破点。在巴金苦苦呼吁多年之后,中共官方迄无回应,只有一家民间博物馆悄悄地在广东汕头成立,但实际走访发现,馆内收藏的文革第一手资料甚少,政治挂帅,禁忌至今未变,反思文革仍旧步履艰难。

这座由民间集资兴建、以反思文革为主题的塔园位于汕头澄海郊区塔山的铜锣峰上,拥有十多处纪念文革的景点,而峰顶上矗立着一座仿北京天坛造型的圆形建筑,正是耗时八年多才于二○○五年一月落成启用的大陆首座文革博物馆。

一楼展览厅约百坪的空间规画成两区,外区与内圈圆形墙壁全贴满一幅幅黑色石版电脑影雕的文革照片与文字,墙壁下方则设置展览柜,展示文革相关书籍与当年的物品,展厅正中央规画成视听导览室,但因游客不多,管理员改放粤语流行老歌自娱。

文革馆规模不大,也反映出纪念文革的艰难。二○○三年,汕头市长调回广州,行前赠送一本香港出版的《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文化大革命博物馆》图文集给景区内“史鉴山屋”收藏,也开启文革馆构想。景区创建者、曾任汕头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的彭启安读后茅塞顿开:若能用建筑物形式将该书内容放大、复制,一个完整的“文革博物馆”就能诞生了!

两年后,由六百二十三块黑色石板上刻印当年情景的一千一百张照片与资料重现在展览厅,仿照书中章节区分为十二个馆、一面墙一个馆。内容有遭红卫兵围攻批判的刘少奇,戴着高帽被批斗的人、挥动拳头激愤的群众等,甚至还有当年大武斗时“肋骨九处骨折、因头部重伤引起脑出血死亡”的死亡证明书,十分写实逼真。

曾经历文革者、发生文革之地,兴建文革馆的灵感竟是一本香港著作,对上网即可搜寻到数万条文革资料的海外读者来说,似乎十分讽刺,但文革在大陆现仍是禁忌,不仅官方资料难以取得,就连民间文革研究者也不愿其收藏的资料曝光,怕遭来官方查察。

官方不愿勇敢面对文革历史,让馆内收藏品受到严重限制。展览的文革书籍多属官方出版品,第一手资料更是付之阙如,至于红卫兵的红袖章、徽章、纪念邮票等物品,其实在许多二手店都可买到,尽显文革的“大陆冷、海外热”现象。

彭启安指出,自己就是文革受害者、枪毙名单列名第二,且澄海在文革武斗期间属重灾区,单是死难人数即达四百多人、伤残四千五百人,有必要让后世了解这段历史,现还留有一座当年被打成“反革命分子”的廿一人合葬坟墓。

碑文亦是一例。从文革馆下方的“思安塔”远眺整个景区,右边的“明镜台”、“碑廊铭史”等景点石碑刻记内容均为公开反思文革灾难的中共老一辈高层,或著名民间人士的讲话、文章与诗词,目的无非是避免政治争议。

此外,由于官方仅对文革发动者“定调”,彭启安在处理当年惨遭群众斗争的遇害者时,也十分低调。当年受害者的碑文记载罹难原因也以:“一九六八年八月十七日遇难”结尾,因为真实死因是被铁棍打死活埋致死。

作为一座“具高度政治象征意义”的民间文革博物馆,彭启安庆幸地认为,至少目前政府对这座文革馆仍是支持的。

新闻来源:中时电子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