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调查显示:垄断企业的高福利已成众矢之的

长期以来,地铁公交员工和家属免费乘车,电厂工作人员免费用电,燃气公司职工优惠使用燃气,诸如此类,在全国一些垄断性行业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通过华通现代题客调查网实施的一项有全国各地1912人参与的调查显示,71.8%的人指出,就他们所知,“垄断福利”在当地是一种普遍现象。

  这种被一些人称为“垄断腐败”的“福利”究竟有多大,也许我们可以从一则新闻中看出一丝端倪。3月23日,一则来自《东南快报》的消息称,厦门市公交总公司从4月起停用家属卡、职工卡等3类公交优惠卡后,每年至少可为公司挽回700多万元的经营性损失。

  规模巨大的“垄断福利”让很多人愤愤不平却毫无办法,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年工资为14040元;其中,非垄断行业的农林牧渔业职工工资为6969元,电力、煤气、水等垄断行业是18752元。一项来自福州市的统计数字则表明,两年之后,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2005年,福州市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达28092元,比2004年增加了5332元,在19个行业中增幅最大,接近20%;而一般行业的工资增幅不足10%。

  “亏损、涨价、高工资”,这些关键词之间匪夷所思却根深蒂固的关系似乎让很多人释然:自己对“垄断福利”的不平,可能并非源自“眼红”,而是因为它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相关。这些表面上的单位内部福利,最终都会变成服务成本,由政府和公众埋单。

  本次调查显示,67.1%的人认为,“垄断福利”实际上是把较高的生产成本转嫁给了全社会,是对社会其他人群福利的掠夺。

  而企业之所以能够进行这种转嫁,则是因为垄断使得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缺失。

  专家指出,垄断行业分为技术性垄断行业与政策性垄断行业两种,不同性质的垄断行业应该区别对待。包括水、电、煤气、铁路等行业在内都属于技术性垄断行业,这些行业垄断的效率比竞争的效率更高。比如说,自来水最好由一根管道通到各家各户,而不是搞多家供应,全世界皆是如此。也正因为这种天然垄断,其定价不能完全由企业自己说了算,而应由政府来调控和监督。

  有分析指出,眼下的“垄断福利”,与听证制度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目前,很多听证会缺乏公正性和代表性,基本上是“逢听必涨”。这就给一些垄断行业这样一个信号:“反正亏损能通过涨价来弥补”,在这种情况下一边是亏损,一边是高工资和高福利也就不足为怪。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