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贿赂大行其道


中国的许多行业来说,商业贿赂已成“行规”和企业运行的潜规则,从业者往往陷入“非道德”竞争的环境。

商业贿赂泛滥

去年6月12日的英国《观察家报》的报道认为,中国公司与国际经营标准相去甚远,西方公司遵循国际公认的经营标准,而中国公司却大多讲究长期以来形成的拉关系、给回扣的做法。

据南开大学法学院专门调查,在商业交易中给予“回扣”以获取交易机会,在我国已得到普遍的默认。以医疗、电信、金融、建筑等行业最为普遍。形式也越来越隐蔽,多数以技术服务费、咨询费、顾问费、外出考察、赞助业内研讨会等看似合法的形式出现。被调查的一半以上公司表示,为开拓市场,曾有过商业贿赂行为, “给回扣”已成为许多公司竞争的法宝。中外企业概莫能外。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5年来查处各类商业贿赂案件的案值达52.8亿元,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据商务部的统计,全国药品行业作为商业贿赂的回扣,约占全国医药行业全年税收收入的16%。近年来,生产、经营企业以回扣为手段,向医疗机构推销质次价高甚至假冒伪劣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一些医务人员为获得回扣、提成,滥用某些药品和高值耗材,导致医药服务价格不断攀升,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各大商家当然不会放过学生这一巨大的消费群体,涉及校园的贿赂案件也被频频曝光。一个不愿透漏姓名的某高校学生说:“学校拿回扣的方法很多。在学校吃早饭往往比外面贵很多,我们交的钱往往到商家那里可能只有十分之六七,然后商家又要给学校回扣。”从教材中提取回扣也是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江苏省镇江市原润州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尤某、副科长丁某利用职权前后私分了订购的幼儿教材回扣款10余万元被判刑。

商业的交往要求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体制。商业贿赂破坏了正常的交易秩序。北京美大星巴克咖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李富强说,商业贿赂使诚信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商业贿赂还为不法经营者生产的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了销售可能。商业贿赂的结果是,行贿者和受贿者得利,消费者受害。

查处商业贿赂困难

商业贿赂已严重损害了经济肌体,国家虽有针对商业贿赂的立法,但现实情况却是,法律不敌潜规则。因为商业贿赂虽然发生在经营者的交易活动中,却与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有密切关系。事实上,许多企业已成为不法企业。专家介绍说,商业贿赂的查处非常困难,难就难在取证困难。不仅几乎所有操作都是秘密进行,而且为“贿赂”披上了合法“商业”外衣,在“潜规则”的运作中,很难被发现和取证。

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从事电信销售公关工作的王晓彭说,大家对行贿已司空见惯,企业行贿的方法也是推陈出新,主要形式包括为实权人物子女安排出国和工作,以及和实权人物自己私下开办的公司进行“关联交易行贿”等。

当今中国社会,商业贿赂已经形成气候,难以遏制 。


看中国记者蓝溪综合报道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