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评:中国姓“资”姓“社”争议再起

由于中国民生困结难解,社会各界反思改革、调整改革方向呼声日趋强烈,第三次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议再起。一项评论指出,重提争议不合时宜且于事无补,但反思、调整方向的诉求却值得胡温省思。

回顾中共执政历史,姓“资”姓“社”的争议这是第三次。据“东方日报”的专论,第一次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因为“大跃进”导致大倒退,再加上中苏交恶、自然灾害,“天灾人祸”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邓小平取消“人民公社”、推行“包产到户”,并以实用主义的“猫论”平息姓“资”姓“社”的争议。

九十年代初深化改革受阻,邓小平掀起南巡旋风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位,一场意识形态的争端到此戛然而止。

评论指出,新一轮争议从去年开始、并于今年“两会”前后达至高峰,触及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

胡温的回应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倒退没有出路,同时发动舆论造势。

当年为邓小平南巡摇旗呐喊的“皇甫平”重现江湖发表“改革不可动摇”文章,声称要警惕以反思之名行否定之实。中共中央党校刊物刊登以胡温讲话核心为题的文章,明确显示中央凝聚党内和民间共识推进改革的决心。

评论认为,重提姓“资”姓“社”争议确实不切实际,用传统二分法已无法回答现实问题,伴随国际经贸一体化,市场化改革已不可逆转,而推行民主法制亦成为普世推崇的价值观;但断然否定反思、调整方向的诉求则矫枉过正。虚怀若谷、有容乃大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中央社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