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夫之死

有巴尔干屠夫之称的塞尔维亚前总统米洛塞维奇在海牙国际法庭的囚室中死亡,让许多人感叹不已。大多数人认为他在国际法庭判决前暴毙,逃过了国际正义的制裁,而感到遗憾扼腕,只能靠国际媒体的审判和历史的判决。

米洛塞维奇在九十年代执政时,鼓动民族情绪,发动内战,以种族屠杀的方式,造成廿万人死亡,三百万人无家可归,受害者中大多数为穆斯林和克罗埃西亚人,要不是美国和北约出兵连续七十八天轰炸,逼米洛塞维奇罢手,否则不晓得还会有多少人惨死。这是二次战后欧洲最悲惨的血案,他也因此被称为巴尔干屠夫,并被国际法庭视为最重要的战犯之一。虽然国际法庭对他提出灭绝种族、战争等六十五项罪行的指控,但是他坚称这是为了国家统一与和平所采取的必要武力行动。

大屠杀后,巴尔干半岛仍被视为火药库,情势仍然不稳,种族冲突仍然不断,稳定的和平仍然遥远,但种族的悲伤更沈痛,仇恨更深,要化解更为困难。台湾可以深刻感受巴尔干人民的痛,因为台湾也经历过二二八事件,至今伤口还痛着。

中国通过不排除以非和平手段处理两岸问题的“反分裂法”一周年,同时看到巴尔干屠夫之死,更令人感慨。米洛塞维奇当年下令动武也是为了实现“大塞尔维亚”目标,为了反分裂,但是武力的手段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更为棘手难解,仇恨更深,并得付出长期而惨重的代价。中国领导人应该牢记米洛塞维奇和二二八的例子,只有和平能找到和平,使用武力只有制造仇恨,不会有和平存在。

(作者林文政,资深新闻工作者)

自由时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林文政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