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厂挫折多 电子产业重返东南亚

从汽车到半导体,中国在制造能力上正快速地赶上世界各地。不过中国的兴起真的是东南亚制造大国的末日吗?

纽约时报28日报导,来自台湾的BenQ公司马来西亚槟城厂经理彭先生(Teh Hok Peng)不这么认为。4年前,随着马来西亚的高科技工厂迁往中国,东南亚的电子产业被宣告死亡, 彭先生随势移往中国的苏州。但是今天, 彭先生又回到了槟城,他相信中国可能缩小和各国的技术差距,不过要取代东南亚成为电子产品的出口基地还有很长的路。

现在东南亚的大经济圈的表现证明当初的预言是错的。比较有发展的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和菲律宾并没有关闭工厂去做原料出口,却已经在2004年对中国创造了200亿美元的贸易盈余,2005年前8个月的贸易盈余为136亿美元。

相反地,2005年美国和中国的贸易赤字是2016亿美元,欧盟是700亿美元

特别是,制造业在中国发现了预期之外的障碍。科技盗版猖獗,民族主义高涨, 更让人讶异的是,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竟然缺乏高技术员工,这些因素使得在中国的生产的成本正快速升高,许多制造商考虑回到东南亚。

即使国外投资在去年持续涌入中国,证据显示情况出现转向。英特尔(Intel)已经申请投资6.05亿美元于越南设立半导体工厂。德国的英飞凌科技(Infineon Technologies)在槟城附近投资10亿元的晶片厂。日本的松下电器计划在新加坡设立液晶电视组装厂。

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吸引的投资大部份是以东南亚的牺牲为代价。进入东南亚的国外直接投资从1996年来减少了三分之二。2004年日本在中国的投资是他在东南亚投资的2倍。这影响是巨大的,马来西亚政府估算槟城制造业就业机会在2001到2003年减少15%。

不过不一样的事情发生了:东南亚对中国的电子零组件出口在2003年成长超过50%,电子出货量成长67%。

东南亚逐步复苏的更大因素在于制造业在中国面临的不利。中国饱受电力短缺之苦,而新加坡顶级的基础建设持续吸引投资:3M,ASML,惠普,和IBM等大厂家都宣布在新加坡这个岛国建造新厂。

去年的反日暴动也让许多日本公司了解到往东南亚分散中国风险的需要。

国外投资人在中国最普遍的挫折──也是最大的惊奇之一是──日渐缺乏的熟练劳工成本飞涨。事实上,在广东雇用工程师的成本已经比在马来西亚高。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