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文物出土 东亚贸易运转 台湾是要角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过去3年和成功大学合作,在台南热兰遮城遗址挖掘到的中国、欧洲和日本陶瓷,印证台湾17世纪时,就已成为东亚贸易交流的重要据点,扮演转运要角。这批首见的考古标本包括欧洲人向中国景德镇订制俗称“卡拉克瓷”的残片、荷兰马约利卡系陶瓷、德国莱茵地区窑场俗称“胡须男”的盐釉陶瓷、荷兰制的白陶烟斗,及出自日本九州肥前地区的唐津烧。
主持挖掘计画的中研院史语所考古学门召集人刘益昌指出,13行遗址等地的考古,发现台湾在9世纪就已是环南海区的重要贸易站,热兰遮城遗址掘得的标本,反映台湾从史前时代过渡到历史时代初期的角色,走向一个把触角伸向世界舞台的新贸易阶段。
刘益昌说,在热兰遮城附近、由史语所研究员李匡悌挖掘的“社内遗址”,是西南台湾原住民“西拉雅族”之一的“新港社”旧址,出土的标本除原住民自制的器物,也包括16世纪末至17世纪的安平壶、青花瓷、釉上彩瓷与黑褐釉硬陶器等,显示热兰遮城是17世纪台湾西南海岸重要的转运站。
中研院台史所指出,新港社是荷兰宣教师最早展开传教的地点,为便于传教,用罗马字母教导新港社人拼写自己的语言,成为台湾原住民中最早文字化的“新港语”,西拉雅族和他们的后代用罗马字母来拼写姓氏、记录帐目和订立契约,存留的语言文献统称“新港文书”,已知数量187件,绝大多数都由文书收藏家珍藏。
目前可见的新港文书最早可溯自1683年、最晚写于1818年,正由台史所助研究员翁佳音和语言所研究员李壬癸等人破解,已发现当时原住民对母语没有的词,会用漳州腔闽南语来拼写。台史所所长许雪姬强调,解读新港文书有助理解台湾西南原住民与荷兰人、汉人的互动,希望拥有者能提供影本供研究。
自由时报
- 关键字搜索: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