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胎化26年 中国未富先老

中共“一胎化”实施二十六年,以政策强行规范生育率的“后遗症”逐渐浮上面,人口老化、性别失衡、阶级差距等问题为国家竞争力投下结构性的变数。

以往关注“小皇帝”、“小公主”的话题,总是放在教育与人格养成上;但随着独生子女进入婚育期,“独苗”撼动下的特殊人口结构已隐然成形,最明显的问题是社会“未富先老”。

独生子女在成长期间揣着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六个口袋”,备受宠爱,但也意味着长成后必须抚养六位老人;若结婚成家,则老人负担人数就要乘以二,变成十二人。

若从整体社会结构来看,老人赡养负担、劳动人口比率降低,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不容小觑。根据中共官方公布数字显示,目前大陆社会养老经费缺口高达二点五兆人民币,几乎是政府一年财政收入。未来大陆养老资源需求只会不断增加,背着老人的年轻人要怎么往前冲,也冲不了太快,经济发展的后续能量将大打折扣。

人口老化还只是时间变数,“一胎化”的效应却有直接激化社会原有阶级与性别结构的趋势。

中产阶级集中资源养育独生子女,将阶级更往上推挤,而劳力需求量大的农村地区却“超标生产”,人口成长减缓比率远低于都市;生养资源分散的结果,蓝领阶层农工流动人口剧增,“金字塔”贫富差距上下的两端越拉越远。

“一胎化”除了将人口“金字塔”上下拉长,也出现左右失衡,往男性一端倾斜;在“只有一次中奖”的客观情势下,重男轻女的观念加重,农村甚至出现溺杀女婴,堕胎率提高等现象。

已开发国家的“一胎化”,是因为年轻人想要维持生活品质,选择不生小孩,生育率自然降低;“一胎化”政策让大陆尚未迈入已开发国家,就提早背起人口老化的包袱,在阶级与性别差距上更激化出色彩分明的样貌。

人口是国力的直接展现,“一胎化”不只提供一个奇异的人口结构观察样本,极端人口政策会将这个国家带到什么的境地,也值得持续观察。

(联合报)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