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滋味的自由”看《自由的滋味》

彭明敏教授的书《自由的滋味》立在案头。抬眼望去,瞬间“自由”滑到“滋味”,我任由思绪漂流,“酸甜苦辣”四个字浮现脑海,然后是“味全”、“味素”、“卤味”等字眼随之而来,最后,从“吃味”到“走味”,陡然再从“走味”荡到“走路的张荣味”。“荣味”?多奇特的组合,“荣味”,光荣的滋味?我下意识地摆摆头、抿抿嘴,咽了咽口水,试图理出头绪,自问,“滋味”两字何以牵引着我?

抓到东西就往嘴里塞,尝尝看是什么滋味,这是每个父母最担心小宝宝做的事,然而这个动作却也是我们自己从孩提时代起就十分熟悉的本能。而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不都在无数的“尝”试中度过?每一次新的“尝”试,无论是熟悉的或陌生的味道,都是在“对味”,某种程度上,不都是在“戒严”下“偷尝禁果”?有时,尝了后,才知是“味同嚼腊”,有时觉得,虽是“食之无味”,却是“弃之可惜”,有时,真正对味了,即便是臭味也可相投而与之“泮濡”。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习惯以具体感受的“滋味”来归类人生的境遇,同时也开始排除了“甜=好”,而“苦=恶”的必然性。有幸,我们从生命里体验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真谛,不幸,则体认到“苦尽不一定甘来”的辛酸,后悔不识有些人的“口蜜腹剑”,懊恼没来得及体会挚友的“苦口婆心”。最终,有多少人不是口里尝尽人间冷暖后,心里犹感五味杂陈地离开人世?总之,若以“我尝故我在”界定吾人的一生,不会有人反对吧。

初时,我们以为是甜蜜的,结果却是辛酸的,我们原以为是苦涩的,结果却是甘甜的。有些人甘之如饴的,却是某些人眼中的毒药,明明是饮鸩止渴,却也有人自以为是天降甘霖。原来,滋味是自由的,是不受拘束的,是会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的。原来,滋味究竟如何,到头来是会因为我们的自由选择而决定的。

光就这点认知就足以回过头来为《自由的滋味》作注脚了:终其戒严年代,有人选择吃香喝辣喜孜孜,至今犹因心灵被困而难参透自由为何物,而当年拥有台大政治系主任、十大杰出青年、联合国代表团顾问等头衔的彭明敏,蒋介石父子先后召见,炙手可热却不愿与狼共舞而宁与台湾共苦。彭明敏选择了辛酸苦楚惨兮兮,日后却因甘之如饴而得保心灵纯净至今,衡诸当下,我要问,为何有人渴望自由的滋味,至今仍会有人感到不是味道?原来,没有品味,只重口味,哪知珍惜自由的滋味?有诗为证:

 自由滋味真澎湃,引来镇压扑天盖
 自由滋味够厉害,透露政权污鲁塞
 自由滋味很不赖,手铐脚镣照样爱
 自由滋味耐等待,苦尽甘来好佳在


注: 1.张荣味:台湾云林县县长,因贪污弊案入狱。2.污鲁塞:日文,原文为"五月蝇",讨厌之意。 3. 好佳在:台语,何其幸运也。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谢志伟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