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人民币其实是中国的难题

全球关注焦点的“布胡会”周日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后美国布希总统与胡锦涛举行联合记者会。除了在两国外贸、智慧财产权保护、人权问题有所讨论外,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人民币汇率议题也是关注议题之一,据了解,虽然人民币升值的金融压力可能已经减轻,但中国货币改革的理由仍与以往一样充足。

金融时报11月18日报导,中国政府反对人民币升值的理由主要是可能引起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导致中国国内失业增加,对已经相当严峻的就业困难将无疑是雪上加霜。在中国大陆仍多是技术低落的农工企业的情况下,以人民币大幅升值,快速平抑中美贸易逆差的思考,无异引爆大陆内部企业倒闭风潮,造成更大不可控的社会问题。

报导说,但近两年来,人民币币值被严重低估造成的负面经济影响已逐渐浮出水面,对上述出口下降的担忧不再被放在首要位置,其他的经济压力已经远比这个压力要大得多,而且深重得多。

人民币币值低估带给中国的经济压力主要是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双顺差与外汇储备条件恶化,最终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外国资本的流入,会增加国内的货币供应。据了解,仅2005年前9个月,中国外汇储备就增加了 近1600亿美元。如此巨大的储备金额,表明中共牺牲了自己国民消费和投资的机会向外国(主要是美国)提供低息融资,充当别人的现金流。虽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外汇储备可以起到调解短期国际收支不平衡,并可防止金融市场波动的作用,但真正决定经济稳定的最重要因素还是在于经济体制的活力,而这也是中共所缺乏的。

报导说,任何地方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都更多地像在走钢丝,而非科学的决策过程。在中国尤其如此,中国的经济结构仍介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这削弱了其政策工具的效力。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使中国比往常更难平衡其货币政策, 结果可能造成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大。而这也突现中国不健全的金融体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货币政策委员、国家统治局局长李德水在今年7月27日表示,人民币至少在未来5年内都不会自由交易,他的理由是中国银行业体制脆弱,中国的货币体系仍然未达到国际标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