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隆重纪念胡耀邦的幕后玄机

据悉,胡锦涛决定在11月20日胡耀邦九十岁冥寿,中共将举行首次大型官方纪念活动,但届时不会平反“六四”。另有消息说,9个政治局常委中有4人反对:黄菊、罗干,李长春和温家宝,但外界分析说,凭胡耀邦对胡锦涛的提携之恩,以及胡耀邦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胡锦涛是会坚持对胡耀邦的纪念的。

** 纪念胡爲的是缓和社会矛盾

据2005年10月前哨杂志报道,胡锦涛纪念胡耀邦,一则是想藉悼念活动给自己涂上一些“合法性”油彩,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同时也是回报胡耀邦当年的知遇之恩。

胡耀邦在改革开放中积极平反冤错假案;主导“真理标准”的讨论,把毛泽东从神台上拉下来;抵制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以经济建设爲中心,因而赢得了民心。“八九民运”即是爲胡耀邦受冤鸣不平而爆发的民主运动。

前哨报道称,与中共其他头领不同的是,胡耀邦被葬在江西德安县共青城,而不是八宝山。八宝山埋葬的是一群勾心斗角、甚至斗得你活我活、不可开交的斗争家,而共青城山清水秀,民风纯朴,富有人情味,是胡耀邦最合适的安息地。

据夏菲尔出版有限公司即将出版的《胡耀邦传》透露,胡夫人李昭曾说,胡死得太突然,来不及立下遗嘱,是她和亲属根据胡过往的思想表现而决定让胡耀邦在共青城安息,理由是胡虽生于湖南,但祖籍在江西,而江西共青城又是花了胡不少心血的地方,胡对那里非常有感情,故打报告给中央,得到批准的。

** 胡耀邦墓是个大问号

报道还称,许多年来,每到胡的死忌至清明节,胡耀邦墓都成了一片花海。当局曾有几年怕人多出事,不断移走花圈和阻止人们前往扫墓。扫墓者就跟当局玩起捉迷藏游戏,不让四五月扫墓,他们就二三月或六七月才去,墓地几乎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花海,由此可见人心的背向。

这些事实使当局认识到,老百姓无论如何忘不了抱冤而逝的胡耀邦。既然坦克都阻止不了悼念胡耀邦,倒不如抢回主动权,隆而重之地纪念之。

前哨记者偶然间还发现了胡耀邦陵园的一个秘密:坐直升机从空中往下看,整个墓地的布局就是一个大问号,下面的蓄水池就是那个问号的圆点。这真是:胡耀邦死不瞑目啊!

** 回报知遇之恩

报道还称,没有胡耀邦就没有胡锦涛的今天,小胡受过老胡的提携之恩。1980年胡锦涛被甘肃前省长李登瀛由建委副处长破格提拔爲甘肃省建委副主任后,一直受到胡耀邦的重用。胡耀邦是胡锦涛一生中少有的几个恩师。

1981年9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青干班学习时,结识了胡耀邦的大儿子、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的胡德乎,并由此而得到胡耀邦的提拔,使其在两年里连升三级,从而开始了他的仕途之旅。

** 两年里连升三级

某天晚上,胡德平带看同学胡锦涛来到了富强胡同六号的家里,拜访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胡耀邦,老胡和小胡进行了融洽的长谈。谦恭有礼、谈吐得体的小胡给热情爽朗的老胡留下了谦谦君子的印象。之后,胡锦涛又几次去了胡家,和胡耀邦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胡锦涛当然知道,和胡耀邦这位当时政坛名义上排名第一、实际上排名第二的中共领袖建立个人关系,对自己的仕途非常重要。胡耀邦也成了继李登瀛后,胡锦涛的第二名“伯乐”。

1984年12月4日,胡耀邦来到后来他的安息地的江西共青城。他特地带上胡锦涛同行。这当然是胡耀邦要在与胡锦涛的朝夕相处中,进一步地考察他。考察的结果是合格,回来之后,胡锦涛正式出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短短两年时间,胡锦涛连升三级,由副厅级干部晋升爲正部级干部,春风得意,这一切,都是胡耀邦对胡锦涛的知遇之恩。

外界评论说,胡锦涛受胡耀邦的知遇之恩,也知道胡耀邦含冤而逝,现在胡锦涛已黄袍加身近三年,大张旗鼓纪念胡耀邦应是他义不容辞的职责。胡锦涛作爲胡耀邦的学生,实有责任继承胡耀邦的遗志,推行政治改革。

** 纪念是改革的契机

外界也注意到,最近胡锦涛调李克强进京,改组中央办公厅,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九月初,胡锦涛出席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法律大会,他发言时一连六次强调“民主”。“和谐社会”+“民主”,这应是胡锦涛有所作爲的信号吧!胡耀邦想把中国引向民主的康庄大道,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外界希望胡锦涛藉此次纪念胡耀邦爲契机,开启政治体制改革,使中国走上长治久安的道路。

** 总有反对的

然而据即将出版的最新一期“开放杂志”引述消息透露,胡锦涛最近将纪念胡耀邦的活动的方案提交政治局常委讨论,结果发生尖锐的斗争,九位常委中有四个人表示反对,他们是黄菊、李长春、罗干,以及曾在胡耀邦手下工作过的温家宝。他们一致反对的理由是:“纪念胡耀邦,六四怎么办?赵紫阳怎么办?”虽然四个人的表述各不同,但结论是一样的。

胡锦涛说:“你们先不要说六四、赵紫阳,你们先说说你们个人对胡耀邦同志的意见。” 黄、李、罗三人先后说:“我们和胡耀邦同志没什么接触,没什么意见。”胡锦涛说:“那既然没意见,就应该搞。” 不过,温家宝仍坚持说,“赵紫阳怎么办?”胡锦涛说:“胡耀邦同志已经去世十六年,赵紫阳刚去世,可放一放,以后再说。”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