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 石油将继续贵下去直到世界经济衰退

纽约市场原油价格每天、每星期变化不定,至今已突破每桶67美元价位。法国《世界报》认为,长期以来,三种决定性因素促使原油价格走高,即石油产量减少、为控制石油而进行的政治争夺、亚洲经济增长和维持西方消费导致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度上升。

 并非价格上涨就会使需求减少

“油价不会走低,除非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他补充说,到明年3月31日,“我们可能会看到油价达到每桶90美元。”

从1859年到2004年,这145年石油时代里,全球需求历来都由供应予以满足。

世界经济2004年经历了25年间最强劲增长,石油需求增长超过预期,达到 3.4%,而2005年将至少达到2.6%。如今,全球平均每天对石油的需求是8400万桶。国际能源机构认为,世界石油需求量每天将增加180万桶,美国和中国占日增加量的40%。这一需求量即便所有油田都足量供油,也仅能满足需求。一旦有罢工、破坏或地区冲突,供应量就会下降,相对短缺局面会促使油价走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石油需求仍将保持旺盛。经济增长和全球人口增多将促使石油需求每年增加大约1.5%。各种数字表明,石油需求与价格相比,相对而言不具有弹性。换言之,并非价格上涨就会使需求减少。

在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虽然油价相当高,但汽油和柴油消费仍强劲增长。美国需求量预计将从前年每天2003万桶、去年每天2052万桶增加到今年每天2080万桶。

分析师认为,美国消费者之所以还在燃烧更多汽油,其中一个原因是整个20世纪90年代能源成本都很低,而目前汽油和其它燃料的价格还没有涨到促使人们采取节约措施的地步。

第二号石油消费国中国还将消费更多化石燃料,为经济提供动力,满足世界对其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价格飙升在相当大程度上由两个大国的需求造成,并非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危机时的短缺造成。

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菲利普·弗莱杰说:“油价不会走低,除非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他补充说,到明年3月31日,“我们可能会看到油价达到每桶90美元。”他列举了一些因素,包括石油制品紧缺,还有北半球即将到来的冬季,石油需求那时往往会达到季节性顶峰。

 供应却没有按照预期增长

石油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总有一天会开采殆尽,但这一天何时到来,地质学家和经济学家有着不同预期

经济增长了,需求增加了,但满足新需求的石油供应却没有按照预期增长。尽管1999年以来油价持续走高,但石油部门所需要的生产投资却没有实现。以未开采油田为依托的市场安全系数减弱,造成目前平均油价比5年前高出两倍。

对这种状况主要有三种解释:一是非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尤其是俄罗斯没有遵守增产承诺。二是美国希望伊拉克石油工业大规模复兴,但这一期望迄今仍是代价高昂的幻想。三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主要产油国、尤其是沙特阿拉伯不希望充分提高生产能力,特别不愿让国际大公司直接介入它们的油田。

石油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总有一天会开采殆尽,但这一天何时到来,地质学家和经济学家有着不同预期。

美联社记者马特·克伦森近期发表一篇文章称,一个人对“石油产量峰值”的看法取决于他认为何种力量控制着市场。赞同经济力量最重要的人认为,目前油价偏高的主要原因是快速发展经济体需求激增。高油价最终应促使消费者减少使用,生产商提高产量。

但一些地质学家说,就石油而言,自然力量胜于经济力量。他们认为,沙特阿拉伯、俄罗斯、挪威等主要产油国已尽力开采石油。提高产能的唯一途径是开发更多油田。然而,除个别例子以外,地球上已没有太多新油田可供发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质学家肯尼思·德费耶预测将出现“永久性石油短缺”。

这种悲观态度可以追溯到1956年,一位名为金·哈伯特的地质学家预言美国石油产量将在1970年达到顶峰。

美国石油产量1970年确实达到顶峰,继而稳步下降,即使后来又发现不少新油田,也无法扭转这一趋势。大油田先被发现以后,新油田发现的速度会下降,因为其余都是规模小和难发现的油田。

这些专家认为,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资源保护措施和新技术才能弥补供求差距。

也有不少人怀疑这种悲观局面是否会成为事实。温切斯特能源经济战略研究咨询公司的迈克尔·林奇说:“这么想真愚蠢。工业文明不可能轰然倒塌。”

 三国决定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平衡

最近4年出现的威胁或变化,把这三个主要产油国拖入了一场战略混乱旋涡,石油进而成为相关国家的脆弱之源和依赖之源

石油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原材料依然是世界经济的血脉。中东占有世界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一并拥有世界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二,中东石油脉搏的跳动将越来越快。

三个国家决定着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平衡:

──沙特阿拉伯受到带有越来越强烈原教旨主义色彩的政治和宗教不同政见困扰,传统石油盟友美国和其他消费国自2001年“9·11”事件以来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伊拉克自2003年春季以来一直处于军事占领之下,看来仍将是武装冲突频发和恐怖活动的场所,远未实现美国要在中东腹地立即建立民主样板的梦想;

──伊朗2005年进一步接近于拥有与核武器相关的技术,因此被西方视为中东地区不断增长的威胁。这使一些人认为,美国可能对伊朗实施军事干预。

最近4年出现的威胁或变化把这三个主要产油国拖入了一场战略混乱旋涡。此外,一些互不关联的社会、种族或政治危机在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和印度尼西亚相继出现。石油引发或加剧着这些产油地区的紧张局势,进而成为相关国家的脆弱之源和依赖之源。危机交织在一起,又加剧了市场动荡和投机活动。

 20年前的油价比现在“贵”

需求持续增加,石油资源逐渐耗尽,但市场因政策造成的结构性生产过剩仍然只认可低油价

许多消费者现在觉得石油太贵,然而果真如此吗?

按实际价格计算,如今的油价尚比20年前低,几乎不比二十世纪30年代初高。自30年代以来,全球石油需求量增加20倍,资源变得更加短缺。

所以,石油理应变得非常昂贵,而它却违背市场逻辑保持着廉价。

事实上,市场规则只有在所有市场参与者都能自主采取行动的情况下才起作用。

德国《时代》周报报道说,20世纪70年代初之前,南方产油国把自己作为市场参与者的主权交予少数跨国石油联合企业,参与分红10%至20%。由于担心这类不公正合同无法持久,跨国石油公司过去40多年间尽可能多地开采石油,以便把石油收入投向国际金融市场。

这种情况一方面使跨国石油公司成为全球金融实力最雄厚的联合企业,另一方面造成潜在生产过剩,使油价降至每桶1至2美元。中东国家的大量石油成了美国和欧洲大众消费的基石,而中东国家无可挽回地失去了一部分天然财富。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本国居民不断施加压力,甚至连独裁者也不得不国有化整合石油工业。产油国因此收回了部分市场主权,结果是油价因1974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和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而两次飙升,先从每桶2美元升至10美元,然后升至40美元。

德国《时代》周报说,尽管形式上获得了对石油资源的主权,市场力量仍被证明只是一个小插曲。产油国统治者继续倾向于与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作肮脏交易。由于缺乏民众监督,产油国政府继续违背可耗尽原料的市场逻辑,大量开采石油。工业国则成功地使市场规律在石油领域不起作用:需求持续增加,石油资源逐渐耗尽,但市场因政策造成的结构性生产过剩仍然只认可低油价。

法国《世界报》记者伊夫·科歇疾呼国际社会重视这次油价上涨带来的冲击,在他看来,这一次将不会出现重返石油及其产品长期低价的局面。廉价石油时代将就此终结。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