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临终忏悔? 明十三陵无字碑之迷(组图)
明十三陵无字碑
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县北有座天寿山,这里山林优美、绿水长流,地下躺着明朝的十三位皇帝,合称明十三陵。
天寿山原名黄土山,明成祖朱棣为了给自己选一块风水宝地当作长眠的寝宫,曾经不辞辛苦来到这里做了细致的实地考察,估计连一只苍蝇都没放过。经过一番严密的论证后,朱棣觉得自己万年之后躺在这里会比较舒服,所以改黄土山为天寿山,取“万年寿域”的意思,毕竟,皇帝的寝陵名字不能太“土”了。
明十三陵陵内一角
作为怀古之地,十三陵的美景和遗迹自然很多,但让人称奇的却是除长陵外,所有陵门前的石碑上都空无一字。按照常理来讲,历代皇帝归天之后,不管他生前的政绩是好是坏,负责撰写碑文的文官们都要昧着本心写出洋洋洒洒的溢美之词,要不然,死去的老皇帝的在天之灵也会指挥嗣皇帝砍下文官们的脑袋做祭品。但是,事情总有不然。明太祖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战功显赫,政绩斐然,同时也是个嗜杀的皇帝,许多忠臣良将都死于他手。一天,他似乎突然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忏悔,希望给子孙们留一个经验教训,便对身边的大臣们说:“皇陵碑记都是大臣们的粉饰之文,不能教育后代子孙。”言外之意,是希望自己在盖棺的时候,能有一个比较公正的说法。于是,翰林院的学士们就再不敢写皇帝的碑文了,皇家学者们个个心知肚明,这是个两头不讨好的差事,无论往不往先帝的脸上贴金,项上的人头都有搬家的危险。所以,学者们以太祖的“名训”作挡箭牌,将写碑文的任务,推给了嗣皇帝。所以,孝陵(太祖)碑文是明成祖朱棣撰写的,而长陵(成祖)的碑文则是明仁宗朱高炽写的。太祖的陵墓远在南京紫金山,所以,十三陵里只有长陵有碑文。
明十三陵
自明仁宗以后,为何嗣皇帝不写碑文了呢?原来从仁宗以后的皇帝,在陵门前都没有碑亭和碑,到了世宗(嘉靖)时才着手建造碑亭。碑亭落成之后,曾有大臣上书世宗皇帝请他为安眠在天寿山的七位皇帝撰写碑文。可惜这位嘉靖皇帝,一心迷恋仙术,整天想着如何升仙得道,个人生活也不检点,迷恋酒色不说,性情也喜怒无常,光是正宫皇后就册立过三位,整天忙着这些事情,哪里还有心思写那么多的碑文?
嘉靖的德行不光大臣们有意见,就连宫婢们都要谋杀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宫女案”。嘉靖帝有个叫曹氏的妃子,比较受宠爱,嘉靖常常跑到她那里去享受,曹氏自然是感激不尽,可她身边的宫婢们就倒了霉了。嘉靖生性暴虐,常常因些小失误,便对下人们鞭打虐待,很没有君王的风度。时间长了,宫女们个个怀恨在心。有一天,嘉靖熟睡在曹氏宫中,恰巧曹氏又到偏殿去了。几个宫女在一旁战战兢兢地伺候着,想着平日里这位君王的种种虐待和自己虎口求生的命运,不禁恶由心生,悄悄地拿了一根绳套住嘉靖的脖子,想把他勒死。出于慌乱,几个人七手八脚弄了半天也没送了嘉靖的命。其中一个宫女见事情不成,就想将功折罪,匆匆去报知皇后。等皇后慌忙带着一批太监宫女赶来,这场惊心动魄的谋杀案才算告终。
做皇帝做成这样,嘉靖也真够失败了,就算他有孝心为列祖列宗撰写碑文,地下的七个皇帝也会觉着丢脸,索性还是什么都没有的好。嘉靖以后的各陵,又因祖宗开了无字的先例,嗣皇帝们就更有理由让它们空着了。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们多数没什么出息,他们笃信方术,重用宦官,搞得京城上下乌烟瘴气。立一块无字碑,也许更能掩饰一位位帝王的腐败和无能,因而干脆不写了。十三陵各陵碑上虽然无字,却反映着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上的腐败。
- 关键字搜索:
-
朱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