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买车,二不养狗——一位农村父亲的两点要求

朋友进城已经有些年头了,经济有了些基础,就把一直生活在农村的父母接到了城里。在城里呆了半年,父母就有些呆不住了,觉得在城里闷。抬头就是楼,眼界不空阔,到处都是吵吵声,耳根也不清静。于是,老头子代表老两口跟儿子谈要仍然回农村住,任儿子怎么说都白搭,老两口执意要走。实在没有办法,儿子只好答应了,并置了一顿“散伙饭”给父母送行。在饭桌上,几杯酒下肚,老头子瞥了儿子一眼说:“我有点想法不知道该不该给你讲。”儿子觉得一直爽快的父亲有点怪,笑着说:“有什么不能讲的啊!”父亲说:“那我说了啊?”儿子说:“你快说吧。”


“我对你提两点要求:一不买车,二不养狗。行吗?”父亲眼巴巴地望着儿子。

父亲的话让儿子很惊讶,又觉得好笑。他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他这才知道为什么他一跟媳妇说同事、朋友买车的事,父亲就会叹气,而在公园里走走的时候,为什么父亲看见人家牵着宠物狗散步就要斜上人家两眼。父亲在遇到这两类事的时候,总是含糊不清地低低地嘀咕一声什么。儿子这才明白,原来父亲说的是:“真是吃饱了撑的!”

听了朋友的故事,我忽然觉得“吃饱了撑的”这句话真的是实在得很。在朋友的农村父亲的眼里,城里到处都是公共汽车,因为堵车,大多数时候骑自行车比开车还快,真需要了还可以打的,而这些都要比开车省钱省得多了去了,为什么非要买车呢?而养狗更是不着边际,在农村养狗是为了看家,而且弄点剩菜剩饭就行了,城市里到处都是铁栅栏,不用狗看家,养狗要经常花钱买狗食,“比人还费”,此外,还得每天遛它伺候它,图的是什么呢?

“吃饱了撑的”作为农村居民精神状态和城市居民精神状态划分的一个边际,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农村居民追求的是什么?是吃饱。虽然他们早已经饿不着肚皮了,但他们并没有从这种状态中走出多远,他们仍然被笼罩在这种“饿与不饿”的主要思考判断方式中,他们从这种“精神的波段”还远远没有向我们现在的休闲和消费文化“精神波段”转化。

而城市居民就不一样了。我们在陆川执导、葛优主演的那部《卡拉是条狗》中可以看到,就是“葛优”那样相对贫困的城市家庭里,“狗”也已经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东西。在这里,在城市现实物质世界中几乎没有什么价值的“狗”代表了什么?它其实就代表了一种基本的“休闲文化”,而这种文化也许不是“狗”,是其他,但不管是什么,它显然已经在城市家庭里普及,城市里的居民基本上已经是“吃饱了,并撑着”的状态了。

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生存的巨大差距。但是如果衡量劳动的辛苦度,我相信农村居民不仅不比城里人低,而且还要远比他们高。为什么农村居民从生活层次上就要比城市居民低一截呢?

我前些日子刚去了趟日本,并有幸在他们的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都有所参观,我发现那里的农村居民一点都不比城市里的穷,相反,他们还要富一些。而在各种各样的店里,我也发现,他们的农产品是如此之贵,比如两百个西瓜就可以跟一辆车的价钱相当。我这才明白,我们国内的农产品如此便宜,原来是我们亏待了我们的农民兄弟。我们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原来都是建立在“剥削”农民的基础之上的。

农民兄弟已经被我们亏待了很久,我们甚至把他们“驱赶”到了城里做“民工”,像牛马一样地干活,还要忍受我们的讥讽和慢待。我们是不是有点欺人太甚?!

“一不养狗,二不买车”,我们应该希望我们的农民兄弟能够不再说出这样让人唏嘘的话,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像我们一样早早摆脱生存的困境、步入享受生活的层次


天涯社区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