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档”首次公布于众 解密日军对兰州大轰炸

“仅1939年12月下旬,日军飞机连续3天出动306架次,对兰州进行狂轰滥炸,炸毁房屋 2万余间。1939年春节时,又投弹百余枚,人死房倒不说,普照寺、嘉福寺、东华观及柏道路、道升巷等一大批古建筑化为灰烬……”讲到66年前日军轰炸兰州的历史,从兰州史志专家邓明的脸上读到的只有痛惜。

  2005年4月,甘肃省档案馆首次将其保存的日军轰炸兰州的“档案”公布于众,至此,许多鲜为人知的抗战时期兰州大轰炸的史实细节第一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档”首次公布于众

  2005年4月5日,清明节。在甘肃省档案馆5楼的《甘肃档案史料特藏展》展室里,一份题为“甘肃省会警察局第五分局敌机轰炸人民死伤调查表”的原始档案公布。

  这一天,甘肃省档案馆将其保存的“秘档”首次公布于众。公布的档案资料还包括,1940年省会警察五分局日机轰炸死伤调查结果,死伤41人,年龄最小的 3岁,最大的61岁;1941年5月,日机轰炸兰州负伤官兵调查表,伤5人;警察六分局敌机轰炸人民死伤调查表,死伤11人。

  “仅兰州大轰炸就让215名兰州人丧生!”甘肃省档案馆研究馆员陈乐道向记者介绍,首次向社会公布的这批原始档案,完整、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日军轰炸兰州的史实 ---从1937年至1941年9月,日军先后出动飞机1081架次,投弹4090枚,轮番对甘肃省的兰州、皋兰、平凉、天水、武威、永昌、泾川、靖远、固原、陇西等地狂轰滥炸,共计共71次,炸死660余人,伤680余人,损毁房屋24124间。

  轰炸带来的灾难远不止于此。兰州史志专家邓明指出,日寇侵华轰炸兰州时,不仅让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更让兰州的文物古迹遭受浩劫。“仅1939年12月下旬,日机连续3天出动306架次,对兰州进行狂轰滥炸,就炸毁房屋2万余间。1939年过春节时,又投弹百余枚,普照寺、嘉福寺、东华观及柏道路、道升巷等兰州有名的一大批古建筑化为灰烬!”

  七旬老人诉说“家国之痛”

  2005年4月21日,兰州在连续的沙尘暴过后,迎来了一个大晴天。

  正是上班的时候,一位老人颤颤巍巍出现在档案馆。他手拎小马扎,戴个茶色的宽边眼镜,一副饱经沧桑的样子。老人是得知日军飞机轰炸兰州的展览特意前来的,名叫张玉民,今年73岁,籍贯陕西,早年随父亲做买卖来到兰州,年轻时当过兵,后来转业在金昌工作。说到往事,勾起了老人深埋于心底的一段难以抹去的 “家国之痛”,令一旁的聆听者唏嘘不已。

  据老人讲,60多年前,他家就在兰州的伏龙坪,住窑洞。家里共5口人,即父母、兄妹和他,过着普通百姓的平淡日子。然而,突如其来的日军轰炸把家人变为3个。“那是个冬天的一天早上,全家人都还沉浸在睡梦里,日军飞机却忽然降临,随后只听见隆隆的爆炸声,窑洞顷刻倒塌,灰尘四起……”事后,父亲、兄长和张玉民得救了,而母亲和年幼的妹妹却被埋入废墟。“邻居彭家数口人全部遇难!”岁月流逝,但说到 “家国之痛”,老人的话语颤抖了,他从口袋里慢慢地掏出手绢擦拭湿润的眼眶,却说:“眼睛怕光,老爱淌眼泪。”

  经常有轰炸,经常“跑飞机”

  天气闷热,在甘肃省档案馆研究员陈乐道帮助下,记者找到了兰州大轰炸的见证者赵明智老人。虽然年近八旬,但对于自己第一次见到日机的情形,六十多年过去后的今天,老人的记忆清晰依旧。

  “那是一个下午,父亲正在地里栽花,我先看到好几架带红色太阳旗的飞机在头顶掠过,父亲大呼‘不对’,我才听到响声。到晚上就听说拱星墩飞机场被炸了。”那年,赵明智12岁。他说,之后,自己就变得警觉了,因为“经常有轰炸。”

  老人在讲述中,用得最多的词便是“跑飞机”---当时只要一看到飞机,一听到飞机的声响,人们就到处惊恐地乱跑,“有些跑到山里面,有些挤进由河南难民挖的山洞里……”但赵老先生说,跑只是人们惊恐状态下的一种挣扎,许多人的“跑”在大轰炸中只是徒劳。

  “有一天,天还没亮,警报响了,又是跑。而就在许多老人、小孩和妇女挤进难民洞时,一颗炸弹落在了山顶上,炸落的土把洞口堵死了。当警报解除后,人们开始挖土救人。大约一周后,洞里的人才被挖出来,上百号人被活活憋死在里面。”赵老先生哽咽了。

  整整2分钟,老人沉默了,眼神恍惚,嘴角微微抽动,继而闭眼,叹息。

  稍稍平息后,老人的手却又开始颤抖,眼圈红红的,声调也有些异样:“你们知道吗?挖出来的人都是龇牙咧嘴的!有的孩子把自己的嘴扯烂了,扯到耳根上,手还在嘴里!大人则把自己的胸膛抓烂,手指上都粘着肉;婴儿死在了母亲怀里……惨不忍睹啊!”老人泣不成声。


(新闻晚报)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