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如山 中国农民让孩子读书像押宝

在农村,通过上学从而改变身份,是诸多农民曾经普遍选择的方式,然而,沉重如山的教育负担,令农民们无法培育孩子直到大学毕业,甚至有孩子在不到初中毕业的时候,就被迫离开学校,走上打工这条道路。诸多农民反映,让孩子读书就像赌博,押宝押对了是幸运,押错了就意味着血本无归,背负起可能要背负一辈子的债务。

据新华网6月21日报导,张家口尚义县黄脑包村村民李静,被村民公认为是全村最穷的人家,住的房子是使在贫困地区也日益少见的土坯房,李静说,日子之所以过得如此"稀荒",是因为供孩子读书"供"穷的。为了供大儿子上大学,小儿子已经被迫辍学。

李静一家四口人,两个孩子,大儿子正在河南省许昌市一所学院读大学,今年刚上大一。李静说,他的儿子上高中的时候就欠下一屁股债。上了大学以后费用更高,一年得1.5万元。他常年在外打工,妻子在家种地,即使在好年成,两口子不吃不喝也只能挣5000多元。目前,李静已经欠下外债近2万元,其中有2500元的高利贷。

最让李静担忧的是,他不知道能不能把儿子供出大学,仅仅是儿子上大学一年时间,他就已经开始借越滚越大的高利贷。李静说,即使卖血也得把孩子供出来。

李静在去年已经做出了一个牺牲:强迫他的二儿子辍学了。他说,其实二儿子学习成绩也很好,但老大都供不起,怎么能顾得上老二。于是,老二还没读完初二,就在父亲威吓、哄骗、无奈兼辛酸等诸多复杂感情的命令下,离开了学校,早早地去外省打工。

教育返贫的现象不仅仅只发生在村民李静一家的身上,由于上学费用昂贵,这种现象在农村、尤其是较为贫困的农村普遍存在。在经济基础不足的情况下,许多农民也像李静一样,采取了保一个孩子读书,舍一个孩子辍学的方式。

这种方式,被农民称为押宝式读书,将宝押到哪个孩子的身上,哪个孩子可能就是幸运的,他有机会凭藉努力走出农门;而被放弃的那个孩子,则因为贫困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

望都县固店镇十五里铺村村民付盼福全家四口人,人均只有1亩多耕地,全家靠他打工为生。付盼福说,大儿子16岁初中没毕业就退学了,没到成年就去打工。二儿子今年刚上初一,住在学校,为了省饭费,每天中午跑回家吃,早晚两顿饭一顿也只花一元多一点。

说到动情处,40多岁的付盼福竟哭了。他说,他知道这样对老大不公平,也并不是偏向老二,手心手背都是肉,做出这种选择是没办法的。

这种无奈体现在很多的家庭中。在许多农村,读书仍被认为是改变下一代身份和命运的捷径,但由于走这条捷径成本太高,致使许多孩子中途退出,甚至连走上这条路的权利都没有。

不上学等着穷,上了学立刻穷",尚义县黄脑包村村民李静说,村里人过日子,过得好也能过,过得坏也能凑合,但就怕家里有孩子唸书。不念吧,儿子会像老子一样,种一辈子地,受一辈子穷,没出息。念吧,费用高得实在是很难承受,砸锅卖铁也凑不齐。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