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发展旅游业付出多大代价?
尽管一再被批评破坏自然环境,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在建成世界最高的“天梯”之后,最近仍要建亚洲最长、世界第二的游览索道。在中国这块十三亿人的土地上,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间如何取得平衡,已经出现很大的问题。有学者对中国现时面对过度旅游及旅游业带来环境破坏的问题,感到非常忧虑。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可谓举世闻名。张家界森林公园于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于1992年将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颁发的遗产证书上有“列入此名录说明此文化自然景区具有特别的和世界性的价值,因而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应对其加以保护的字样,这也说明了张家界在全世界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到了1998年,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却因存在大量粗制滥造的人工建筑,被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官员提出了“武陵源的自然环境已经像个被围困的孤岛,局限于深耕细作的农业和迅速发展的旅游业的范围内,其城市化对其自然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样的警告,并限令在2001年国庆后全部拆除。
前中国总理朱镕基于2001年视察当地时,也发现风景区内因为城市化和商业化而破坏了自然风貌,当时他就批评“把“人间仙境”变成了“天上人间”(歌舞厅的名字)。
为了拯救张家界自然遗产,当地政府决定:5年内将景区内近34万平方米的“山中小城”、“天上街市”等违章建筑物全部拆除,仅此一项,耗资多达3亿多元,而武陵源一年的税收仅有1000多万元。
不过,有关当局似乎并未因为之前的连串事件而明白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据《江南时报》2003年5月26日报道,尽管一再被批评破坏自然环境,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在建成世界最高的“天梯”之后,最近仍要建亚洲最长、世界第二的游览索道。
天门山海拔1438余公尺,是张家界市的一大旅游景点。当地政府为了“让游客观赏、轻松两不误”,有关部门决定投资1亿8000万元人民币修建一条索道直到山顶。此前,张家界市多项涉及风景区的建设,都引起争议,例如深入武陵源景区的观光小火车,就一直遭到许多学者批评;另外,2002年10月,“世界第一”的张家界“天梯”,更是大受专家学者的指责。
由于旅游业一度被认为是“无烟工业”和“朝阳产业”,因而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再者,旅游业一般能够即时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所以在旅游景区附近的居民,在发觉有利可图之后,都会大力“发展”该地区,尽量利用地区特有的资源,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吸引最多游客。
专门研究“可持续发展”的英国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旅游学教授理查.威廉.巴特勒(Richard William Butler)最近在澳门指出:“每个地方也有它的生命周期,一个地方最初吸引小量游人到访,游人对该地方不会带来什么影响。当游人逐渐增加的时候,当地居民便会加入,与游客产生互动。当发展愈来愈快而人们又缺乏远见,破坏便会随之而来。”除了当地居民的发展会带来破坏外,游客本身对旅游景点的期望,以至当地居民盲目地加以配合,也会加剧旅游业对该地区的破坏。
人民网于2005年1月18日报道,虽然庐山有“世界文化遗产”的“黄袍”在身,但游客还是不买它的账,有的问题还是要提:到庐山到底能玩到什么?就连庐山的导游都说,庐山的确没有太多好玩的地方,“吃、住、游、购”这几点旅游特色因素,庐山只占了“游”一个字,“吃”有问题,“购”也有问题,“住”就更不用提。
游客对庐山抱了不设实际和不合理的期望,认为一个旅游区必然应有尽有,就连在山上也期望“吃、住、游、购”一应俱全。当地人为了配合游客的期望,便很可能将庐山的真面目改变,令庐山成为一个游客心目中的“旅游景点”。根据人民网的报道,庐山建了许多山庄和别墅,而且还建在“风水”很好的山腰水前,依山傍水。老板们是有钱赚,但庐山景区却遭到了破坏。
巴特勒教授尝试解释这些短视的经济活动,他说:“经济发展几乎成为每一个社会、每一个市民的首要考虑,当一个地方的游客愈来愈多,人们便会包装当地成为一个旅游景点,把自己生活的社区当作商品出售。假如长期缺乏完善有效的管理,这个地方的情况只会一直差下去,失去原来的吸引力,也没有人会再到这个地方旅游。”
由于旅游业为地方带来压力,“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世界银行环境部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中国旅游业之急。根据联合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这种发展在保护一切发展所依赖的环境资源的同时,能够确保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经济利益。然而,中国现在的发展,正正就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远见。
旅游业为一个地方带来的压力,往往比我们想像的大很多,巴特勒教授说:“一个地方由最初开发到后来遭到破坏的速度已经愈来愈快,旅游周期也愈来愈短。根据我的观察,现时一个地方的旅游周期最多只有二十年,如果我们不正视这个问题,我们将来只能够去一些偏远和交通不便的地方,例如蒙古和南极州。”
巴特勒教授提到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的人民教育和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旅游业的发展,似乎必然与环境保护带来冲突。他说:“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较穷,他们看见发展旅游业有利可图,更可改善当地的生活,所以大多数居民都会参与旅游业,但是,长期缺乏计划的旅游发展,加上游人愈来愈多,便会为当地带来压力,最终可能会令环境不胜负荷,过度开发令当地失去原来的吸引力,游客便会大幅减少,环境破坏亦不能逆转。”既不能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改善生活,他们的质素又没可能一下只提高,认真搅“可持续发展”,最终只能眼巴巴看着他们对环境进行肆意的破坏,所以巴特勒教授对中国的情况感到很悲观。
中国许多有自然价值的地方,都被人工化、商业化,令其失去原来的面貌,在张家界和庐山盖房子,虽然能够令当地人得到即时的收入,但是,巴特勒教授希望大家明白:“只要有钱,每一个地方也可以兴建一模一样的主题公园,例如迪士尼乐园,但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富士山和一条万里长城,因此,政府、市民和营商者都应该明白,只有保持自己特有的景色和历史遗产,才能比其他地方优胜。”
亚洲时报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