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万象:手机短信悄然改变中国人传统个性
“鸡年到了,我忍痛拔‘一毛',发条短信祝你快乐!换了别人,我可一毛不拔哦!”这条春节期间的热门短信,令很多中国人会心一笑,然后又转发给朋友。信息时代的传统春节,因为这些飞来飞去的趣味短信,变得别有滋味。春节作为中国民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又称“过年”。人们每到春节就登门走访亲朋,庆祝新年,表达情义。随着现代通讯手段发展,中国人拜年方式逐渐从上门拜访,变为寄明信片、打电话、发网络贺卡,尤其是短信拜年,已成为中国人的新年俗。据估算,春节7天长假中国手机短信发送量将首次突破100亿条,而上年春节假期这一数字为98亿条,精彩纷呈的拜年短信在中国3.3亿手机用户间穿梭如流。随着手机普及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习惯于发短信交换信息和传递情感。据统计,从2000年的发送总量仅10亿余条,到2004年的2177亿条,5年间,中国手机短信发送量增长了217倍。
山西大学社会学教授邢媛说,短信能如此深入中国人的生活,不仅因其实惠,还由于现代人工作生活高速运转,活动半径和频率也在扩大,传统交流方式难以适应,人们自然会选择高效便捷的手机。更深层次原因则在于,以简短文字来传递信息、传达情感,更符合东方人含蓄、婉转的表达习惯。
“幽默的星星之火,正凭借短信在中国燎原,”邢媛说,中国人拜年历来礼貌有余,而趣味性不足。手机短信的共享性与其传递的便捷化,使幽默迅速在人们之间传播。短信正成为中国人娱乐色彩最浓的方式之一。越来越多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变为短信逗乐的高手。“喜鹊来,妈妈说这只喜鸟是客;燕子来,妈妈说这只益鸟是客;乌鸦来,孩子问你也是客人吗?乌鸦叫:Yes,吾乃黑客!”这条趣味盎然的短信,便是北京一位文静的姑娘董丽萍传给朋友的。
中国人在用指头发送短信的过程中变得幽默起来,更准确地说,手机短信正深入并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国人的传统个性和文化也因此发生变化。
短信自在中国问世以来,经历了由鱼龙混杂到健康文明的转变。粗制滥造、低级趣味的短信曾一度铺天盖地,但在社会的喊打声中,已少见其踪迹。措辞严谨、文风优美的短信在人们手机上不断涌现,或以诗言情,或寓事于理,无不浅显易懂,清新怡人。
“随着短信通讯方式的渐趋成熟,短信息快速去粗取精,以前所未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散发独特韵味,中国当代民间一种新兴休闲文化应运而生,”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正民说,短信文化是继网络文化之后,又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兴文化。
“小狗问妈妈幸福在哪里,妈妈说就在你尾巴上。小狗回头看不到,妈妈说,一直往前走,幸福一直在你身后。”这则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的短信,由很多家长传给了孩子。受短信文化氛围感染,许多人还自作诗歌,通过短信馈赠友人。
短信文化的形成,一批高素质的网站职业短信写手功不可没。人称“中国第一短信写手”的戴鹏飞给短信体下了个定义:每自然段基本70个字;段落结尾或幽默、或哲理、或双关、或言情;隔行;简化故事情节,淡化矛盾冲突,强化语言精彩,深化标点意义;对白生动、夸张;采用蒙太奇手法;用环境隐喻内心的一种新文体。如此严格要求之下,短信将是报刊、书本、电视的一种有益补充,手机在中国的广泛普及,使短信的取材渠道之多,传播范围之广,为任何一种媒介所不能及。李正民说:“与自古就流行的‘情歌对唱'、‘吟诗作对'等民间休闲文化一样,短信文化是中国民间语文的一次回归和回潮,既有休闲娱乐功能,又有一定教化作用。”
- 关键字搜索:
-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