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前国安会官员论中国经济发展

(编按:张荣丰教授现任中华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系前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长,研究中国经济二十多年。本文由大纪元编辑李谊整理自2004.12.06台北《九评共产党》座谈录音)

对中国经济的看法,我大概分几个部分来谈,包括改革开放、民主化条件、周遭国家所受影响,以及台湾生存发展之道。

改革进展不大 开放流血输出

邓小平在1978年以后提出改革跟开放,其实,他改革方面的进展不是很大,但在开放方面的进展就比较大、比较积极,也就是说国外的部门进展比较大。

改革方面可以从几点来看:第一,市场机制仍然不健全。从1950年代建立计划经济以来,一直施行到1978年,以经济学来讲,就是很多市场都失灵了。到目前为止,虽然沿海地区有很多市场的建立,但还是可以看到很多市场并不健全,尤其是很多的资讯不对等,最重要的是,全国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市场,所以乌鲁木齐的物资波动跟上海是没有关系的。

一个国家的市场机能其实应是一体化,但形成市场一体化并不是这么容易,还有很多硬体设备要建立,譬如很多交通条件等等,像美国在六、七○年代大量建造公路。

第二,所有制方面仍然没有很大的进展,所以它的很多企业虽然已经采股份制等,但其实背后还是公有制在主导,所以还是受到预算的软约束,也就是说投资的成败不完全由自己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从1949年建立政权以来,一直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过一阵子就投资膨胀,尤其是在地方。

为了压下那些过度膨胀的投资,从1978年改革以来一直到现在,中国已经发生了五次的宏观调控:1979-1981年、1985-1986年、1989-1990年、 1993-1996年,最近的一次是2003年。可能比较令人有印象的是1993年下半年朱镕基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针对上海等一些地方的房地产。其后, 2004年下半年以来,主要是针对一些过度使用原材料,像钢铁、能源等产业。每一次宏观调控的市场都不一样,表示市场失衡每一次都在不同的市场出现,国内的改革还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

在国外部门比较积极开放,吸引大量外资涌入,包括台湾的商人。它采取二个办法,可用“流血输出”来形容,一是人民币币值的低估,二是使用大量民工。所谓民工,就是从内地来的农民,他们到珠江三角洲或到沿海做加工出口工作,可是他们没有办法取得城市居民的资格。中国城市居民的待遇跟农民差异很大,假如取得城市居民的资格,包括配给、教育等跟农民是完全不一样的系统。民工是以农民的待遇做工人的工作,待遇很低。在很多开发中国家其实也有这种现象,譬如墨西哥、菲律宾在城市边瞪枇撕芏嗥睹窨撸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