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渊:为古人“句践”正名
“卧薪尝胆”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故事之一。它讲的是吴、越两国争战,吴王阖庐负伤而死,临终前嘱咐儿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继位后努力练兵,越王句践闻讯来攻,被吴军一举击败,仅余五千士卒困守会稽。句践依了范蠡的计策,先以“卑辞厚礼”贿赂了吴国太宰,缓解危局,继而发愤图强,不忘兵败之耻,“置胆而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若干年后发兵灭吴。吴、越两国地处江南水乡,而“阖庐”、“夫差”、“句践”却又很像《史记·匈奴列传》说的“有名不讳,而无姓字”的戎狄人名。因此,我们还须追究吴、越两国王族的由来。
《周本纪》记载说:“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说来,周文王就是“昌”,吴国的始祖“太伯”,就是文王的“大伯父”。司马迁将“吴太伯”的出走,美言成“谦让”,其实他是居长而失意,于是带领一部分族众远徙江南落户。
越国王族也是来自中原,不过是在更早的夏朝。《越王句践世家》说:“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句践立,是为越王。”我们无法查实夏朝是否曾经将族人分封到浙江地方,但夏部落的后人在会稽建立了一个“越国”,也一定是事实。
吴、越两国分别与周、夏部落有关,而我们从许多方面注意到夏、商、
周、秦都是与戎狄有关的部落。因此吴、越两国的国君有着与北方民族相似的人名,乃至许多吴、越地名也与北方民族族名有关,就都不奇怪了。《史记·正义》说“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今天江苏无锡的梅里地方还有周族宗庙。事实上,地名“无锡”和“梅里”都是北方民族族名,“无锡”就是“纥奚”,“梅里”就是“篾里乞”。下面我们还将看到越国“诸暨”、“句章”等地名,也都是与北方民族的族名有关的。
“句践”这个人名很引人注意,它很早就被训作“勾践”(gou-jian)了;如果把它读成“句践”(ju-jian),是会被人当成笑柄的。乃至,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为了免讹,在新编的《辞海》里干脆只留下了“勾践”的词条,而把“句践”取销了。然而,好学问的顾颉刚先生校点的《史记》,是不采用这种说法的,但顾先生也没有说明它的读音。
“句践”不是偶见的人名,《史记·刺客列传》提到过一觥奥尘浼
- 关键字搜索:
-
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