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海归校长:我为什么会选择海归之路

2005斯图加特移动论坛上,留德十五年的同济大学校长万钢教授将成为论坛的重要嘉宾。论坛开始之前,万钢教授向《欧览月刊》谈起新能源汽车对中国和世界经济持续性发展影响等话题。

人物简介

万钢,52岁,1981年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1985年赴德留学,1990年在德国克劳斯塔大学机械系获博士学位。1990年进入德国奥迪汽车公司。 2000年向国务院提出了开发洁净能源轿车,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2000年底在中国科技部领导邀请下出任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成为同济大学校长,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同时被科技部聘任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并承担了燃料电池轿车项目。2004年年底应邀为包括胡锦涛在内的中央政治局成员主讲面向2020年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欧览:在回同济大学出任同济汽车学院院长之前,您曾经在德国奥迪公司就职多年,您为什么会选择海归之路呢?

万钢:确切来说,我在奥迪工作了十一年。具体来说,是从1990年年初进入奥迪,到2000年年底离开奥迪回国。更具体而言,这十一年间我在奥迪开发部工作了五年,生产部工作两年,总规划部三年,还有一年从事战略规划,可以说,几乎接触了汽车企业的各个环节。

我个人始终希望能在培养汽车人才方面有所作为。我特别关注新能源动力汽车,德国汽车企业由于传统环境的影响,其发展新能源动力汽车的意识并不是最强,甚至有些压制。但是对于中国的汽车行业来说,新能源动力汽车则可能是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机会。

欧览:事业前景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放弃海外优厚的工作毕竟是一个不容易下的决定。是什么因素使得您最后下决心回中国工作?

万钢:2000年中国科技部部长来德国访问,在听取了我的有关新清洁能源动力汽车的设想之后,表示大力支持,这是当时使得我下决心回国的最大动力。

欧览:作为汽车行业内人士,您为什么对新能源动力汽车特别重视?您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万钢:中国目前拥有2500万多辆车,每辆车平均年油耗2吨,每年耗油总量约为5500多万吨。到2020年,中国汽车持有量预计将达到1亿3千万辆,假如保持目前的平均油耗,每年将消耗燃料油2亿6千万吨。中国汽车燃油量占全国油耗的60%多,如此推算的话,中国年油耗届时将达到4亿5千万顿,而中国本身每年只能出产1亿8千万吨原油,这将意味着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2亿多吨石油。预计美国每年的原油进口也达到4亿吨。

我们今天发展新能源动力汽车,也可以避免未来世界能源的争夺战。人类经懿黄鹪僖淮我晾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