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古桥: 最古老的石墩桥─灞桥

汉文帝的陵墓“霸陵”,位于汉都长安,即今日的西安市东的霸陵县,县境内有渭水的一大支流,号称“关中八川”之一的灞水。而横跨灞水之上的“灞桥”,居联系关中与关东地区的重要枢纽位置。古代时,灞桥是由长安通往潼关、蒲津关、蓝田关的交通要道,也是从中原进入古都长安的必经之路。根据史料记载,灞桥是中国最古老的石柱墩桥。古代建筑灞桥的位置,在今灞桥镇西北方5公里处的上桥梓口村以西的地方。距今已有1422年历史的灞桥,在历史上演绎过秦末农民战争、楚汉相争、安史之乱、西安事变等许多的故事,是历史上最古老的一座桥梁。

2004年10月,秦岭山区的一场暴雨,使得发源于秦岭的灞河河水暴涨,数日的大水将灞河河床冲刷出一个数米深的河槽。由于一场大水,把沉没于泥沙的1400年前的隋代灞桥遗址,洗去蒙在身上的千年泥沙,展现在世人面前,岿然屹立在奔腾的河水里。该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跨度最长的联拱石拱桥。

古代时期的灞桥,堪称是中国古代木、石梁桥的光辉典范,历史可追溯至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称霸西方的秦穆公曾攻灭十二国,为显示其创立霸业之功而改“滋水”为“灞水”。因经常出兵作战之须,而在灞水上建桥,这便是早期的灞桥。西汉建都于长安时,灞桥位在长安城东10余公里处,地位尤为显要。

西汉时期所建的灞桥以石为梁,后来改为木梁建构,此后屡毁屡建。王莽地皇三年(西元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 后又恢复“灞桥”的称谓。

隋文帝开皇三年(西元583年7月),重修灞桥,又改以用石梁为建筑结构。因其建筑位置位在原灞桥址以南,故称为“南桥”。此后约500年间,灞桥的声名日渐兴隆,由于桥附近遍植翠柳,遂有“灞柳风雪”的美称,被列为关中八景之一。

到了宋朝时,在此处设立了灞桥镇。此后,灞桥的位置几乎没有大的移动,历经数代整修,该桥算是保存了下来,而古木桥却渐已荒废。

在明、清期间曾先后几次废毁,到清乾隆四十六年(西元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重建桥,但桥已非过去规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西元1834年)当时巡抚才按旧制又加以建造。

现在的灞桥是清道光十三年重建。桥长386米,宽7米,桥有64孔,各孔跨度4至7米左右。两旁设有石栏,桥柱有408个。1957年,又改建古灞桥,经鉴定认为原桥墩完好。改建后的灞桥,总长389米,当年“灞桥柳色”和“灞桥风雪”的古景又再现人间。

经大水冲刷发现,河中有9座袒露、两座半露,共11座石拱桥墩。从露出的桥墩可见,是以笫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