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看中国女人:中国女性很会当老板
穿一件丝绒翻领的淡紫色衣服,程茜(音译)看上去娇小玲珑。初次见面,人们很容易低估她的能力。这位23岁的姑娘是南京附近一家服装厂的老板。该厂6年前由她一手创办,现有员工77名。此前,程茜是一家女性服装店的售货员。她说:“我那时的月工资是700元。”而今,她的月收入是那时的50倍。1998年,中国政府允许私人开办企业,之后,成千上万的女性走上了创业之路。据报道,目前,有1/4的私营企业的一把手是女性。
“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给创业者带来了许多机会。妇女们不甘落后,希望在创业大潮中争得一席之地。”专门研究中国女性创业的阿斯特里德·利平斯基女士说。她的研究报告题为《从工厂传送带到老板沙发椅---中国的女企业家们》。利平斯基认为,女性创业卓有成效,因为她们能很快觉察到市场需求。
程茜说:“女人们希望自己能引人注目,强调穿出自己的风格。”尽管来自欧美的款式在中国很流行,但大多数人买不起。起初,程茜利用空余时间将商店里的服装做小小的修改,比如把上衣领子改高一点,或把衬衫的腰身收窄。“顾客们抢着要买我改过的衣服。”正是基于这样的经历,程茜1999年开了家小店铺,所卖服装的款式很有特色。她说:“我当时从批发商那里低价进货,雇了两个裁缝来做卷边。”2001年,她的年收入达到2万欧元(约合20万元人民币),2003年增至4.5万欧元。这期间,她开始为饭店和餐馆的服务员设计工作服。
在中国,“独立”创业是个全新的观念。德国技术合作协会的米谢拉·鲍尔认为:“在中国,很少有人会产生具有创意的经营理念,一些人只是简单照搬别人的做法。另外,中国针对创业者的专项培训也很少。”
与此同时,一些有志于干一番事业的人却因资金短缺而一筹莫展。于是,一些城市如南京和上海由劳动局和妇联牵头,向创业者提供2万元以内的贷款,但大多数人还得靠自己的积蓄,或向亲戚借钱。
王建玲(音译)把父母生前住的小屋卖掉,才筹集到3.6万元创业资金。42岁的她曾是一个政府部门的会计。后来,她父母患重病去世。这段经历使她萌生了开办养老院的想法。她说:“中国的传统是,子女必须赡养父母。但由于工作繁忙,许多人力不从心。现在,年轻人常常一天工作10个钟头,甚至12个钟头,哪有工夫照顾老人?”
1998年,王建玲在南京开办了首家私营养老院。之后,她又在山东和安徽等地开了5家。她说:“以后我还要开一个门诊和健康咨询处。养老业市场潜力巨大。”
据估计,因国企改革,从1998年到2003年先后有2000多万职工下岗。汉堡亚洲客户研究所的马尔格特·舒勒说:“改革中,妇女受到的冲击最大,因为女性从业人员有2/3在国企工作。”大多数妇女受教育的水平比男性低,她们通常从事简单的工作,一到裁员时,她们首先成为淘汰对象。因此,寻找时机自主创业就成了她们摆脱困境、开创积极人生的重要途径。
德国《世界报》
- 关键字搜索:
-
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