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没有第二次机会:晚年慈禧从大难中突然醒悟
关于慈禧太后的对外观念的研究,目前还没有较为系统的、客观的著述。本文着意从晚清这位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她所处的权力斗争的地位出发,勾画她在面对内忧外患的千古变局时应对外部冲击的复杂态度。不可否认,慈禧对权力的争夺和维护是她内政外交的出发点。一方面,她为了维持权力而"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另一方面,她为了维持中央权力的制衡关系而支持恭亲王的洋务运动。她因为恼怒列强长期压制,尤其是干预她另立新君而利用义和团不惜和列强开战,又因为战不过而曲意讨好,丧权辱国。但中国面临列强侵略的"千年未有之变局"使得此后数十年中国当政者必需全面、慎重地处理对外关系。慈禧太后重用汉人改革家,实行开明专制,基本体现了应有的对待西方的理性态度。由于长期受西方列强的压制,慈禧太后在洋务运动失败后对洋人的反感日益加剧,并最终不顾一切地对八国宣战,又反映了她非理性的一面。晚年慈禧突然决意进行比戊戌变法还要激进的改革,标志着她最终被迫向时代承认错误,但历史不再给她机会。慈禧太后的对外观念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追求权力的强烈愿望、权力斗争中她所处的地位和外国的压力。对权力的追求是她的核心目标,地位和压力之间的互动关系影响到她谋求和维持权力的手段。由此我们看到慈禧的对外观念处于仇外和媚外的剧烈摇摆之间。
一,慈禧太后的性格决定了她的政治手腕和风格,也影响了她的对外观念
不研究人物的性格就不能真实地把握政治人物的行为。Heinz Eulau认为"不谈论人物的政治行为--他的行动,目标,驱动力,情感,信仰,承诺和价值观--而去探讨人的统治是不可能说出什么有意义的东西的。"1 慈禧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一方面,她权倾三朝,据《清史·后妃传》,慈禧在晚清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是"综一代之兴亡,系于宫闱,亦一异也"。另一方面,她也毕竟是个女人。她的女官德龄在回忆录中说:"她(慈禧太后)的确是显得老了!比昨天或前天,至少相差十年。我不禁由衷地对她发出一种怜悯。我真不知可用什么话去劝解她啊!只见在我的面前,坐着一位很老很老的老太太,她座下是一张很舒适的黄缎锦墩;在她两个衰老的肩膀上,却担着一副关系全国安危的重担。 "2她个人的命运是晚清王朝的缩影。在人治的帝王统治时代,政治对统治者个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她不得不追求权力、维持权力和扩展权力。据德龄在同一部书中的回忆,太后并不昏聘,相反她极清楚宫中那些臣下的种种毛病,如虚荣、自大、虚伪等等。太后也并不是一个孤陋寡闻、心胸狭窗
- 关键字搜索: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