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如何将5000多箱稀世奇珍运往台湾

1948 年12月27日,国民党运第一批文物抵达台湾基隆。当时由南京迁往台湾的文物分三批,第二批、第三批分别于次年1月9日、2月22日到达。这些文物主要包括当时北平故宫博物院2972箱、中央博物院852箱书画、瓷器、玉器以及中央图书馆、北平图书馆的善本图书和外交部条约档案等共5000多箱。台湾当局就是以这些文物为基础,建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造成了今天南北两个 “故宫博物院”的局面。


转运:先因抗战南迁又因内战迁台

1948年11月,徐州会战结束后,蒋介石深感南京的危险,为了今后有一个退身之所,他决定着手经营台湾。于是,他把大批黄金、机器设备、布匹甚至工厂等向台湾转移,而且下令将战时珍藏在南京故宫博物院的原北京故宫南迁文物精品、南京中央博物院、国立中央图书馆、中央研究院的藏品运往台湾。

1931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东北后,为保护传世之宝,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一个宏大的文物南迁计划,1933年起,壮观的“文物大迁移”开始,主要以故宫所藏文物为主。珍品历经十二年,从北京经上海、南京辗转到达四川、贵州大后方,直到抗战结束后,才陆续运回南京。不久内战爆发,这批南迁文物还没回到北京,其中精品就连同国民党的机密档案一起被“发配”到台湾。

  文物迁台过程混乱不堪

  第一批文物是1948年12月20日离开南京下关的,负责运载的是海军登陆艇-- “中鼎舰”。当时的局势已经非常不稳定,很多人等待机会能搭船去台湾避难。据在故宫博物院工作70余年的那志良老人回忆:海军部的人员听说“中鼎舰”要开往基隆的时候,纷纷带了家眷和行李,赶到码头准备搭便船。一时间,船上挤满了人,熙熙攘攘。这样一来,文物的安全就要大打折扣了。负责人杭立武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样的混乱,只好找了“海军司令”桂永清出面告诉大家还有其他的船只专门运载家属,这才平息了开船前的混乱。

  到了第三批文物要运走的时候,已经是1949年1月底,逃命变得比两个月前紧迫多了。这次负责运载的“昆仑号”军舰一开到,海军部的眷属就抢先上船。文物箱运上去的时候,只能与这些人混在一起。杭立武想用上次的办法,找桂永清来解决。结果,船上的人哀求,希望能帮帮忙,给一条生路。看到这情景,负责劝说的“总司令”都落了泪,也只好少考虑文物,搭他们起航了。不过正是这些人员占据了船的空间,使得一部分文物装不下,留在了内地。

  文物运到台湾之后,先是租借台中市糖厂仓库,趁着不是制糖季节暂且存放,保管条件十分恶劣。到1950年4月,台中郊馕矸逑缂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