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要何“两废三立太子”?
德九年唐太宗即位后,考虑到立太子是件大事,便决定立八岁的长子李承干为皇太子。李承干武德二年生于长安皇宫中的承干殿,因此,母亲长孙皇后就以殿名给他起了名字。李承干年轻时非常聪敏,很为太宗喜爱。太宗居丧期间,国家的许多政务都由他决断,太宗每次外出巡视,也让他留守长安,代行处理国政。不料,时光一年年过去,李承干逐渐变坏了。他习性散慢,生活奢侈,嬉戏无度。太宗对他越来越不满。 东宫太子府中有个十四岁的女乐手,名叫尹伊,弹得一手好琵笆,长得也十分美丽,还能歌善舞。李承干对她十分宠爱,给她起个绰号叫“称心”,每天都和她厮混在一起,简直寸步不离。太宗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派人把尹伊杀了,和尹伊有牵连的几个人也都被处死。李承干对尹伊痛悼不已,便在东宫庭院中盖起一间房子,里面摆上尹伊的画像,又陈列了许多泥人泥马,命宫人每天早晚祭奠,他自己也常来到这里,面对尹伊的画像,一便呼唤着“称心,你死得好冤哪!”一边哭泣。长久在小屋中徘徊有时就在小屋中睡着了。李承干还把尹伊埋在宫中,立坟头,树石碑,并且因此怨恨父亲,长时间不上朝参拜太宗。
李承干再也无心学习朝政,整天沉浸在歌舞酒宴中。他把一百多奴仆组织起来习歌练舞。这些仆人们像北方胡人那样,梳起高高的发髻,穿起五颜六色的舞衣,打着鼓、敲着锣,像巫人跳神那样疯狂地摇摆。李承干还派人造许多大铜炉和铜鼎,让他的奴仆们偷来许多牛马送进宫中,他亲自用这些炉鼎煮牛马肉,熟了以后,就召集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大吃大喝。吃腻了,喝烦了,李承干又让奴仆们穿起突厥人的衣服,梳起突厥人的发辫,披上羊皮袄,五个人挤在一个毡房中。于是,东宫中的庐帐一座接一座,人们看了好象来到了北方大草原。李承干还命人造了许多五狼头纛(音:道),让奴仆们个个持戟拿枪,练习阵法。一时间,东宫里幡旗飞舞,喊声连天,又使人觉得来到了遥远的北方战场。李承干和仆人们住在庐帐中,吃饭时烧火烹羊,睡觉时头脚相接。有时实在无聊,李承干就装着可汗死的样子,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让手下人号啕大哭。一次,他们正在做这种滑稽戏时,李承干忽然站起对众人说:“如果我有天下,就带领数万骑兵到金城去,到阿史那思摩(突厥的可汗)手下当一员将领,该是多快活啊。”
李承干变坏了,是不是太宗没有对他管教呢?不是的。最初,太宗为了加强对李承干的教育,选派了许多有学问的人做太子的老师。右庶子李百药是太子比较早的老师。他针对李承干留心典籍和爱好嬉戏的特点,写了一篇《赞道赋》的文章,以古来储君成败的事迹对李承干进行讽谏。由于李承干毫不觉悟,两年后李百药不得不辞职。
太宗又选中书郎杜正伦当太子的老师。当时李承干正犯脚病,不能上朝。太宗特意嘱咐李正伦说:“太子有病不来上朝不算大事,可他不爱惜贤才却令人担忧。如果太子不听教导,可来告我。”李承干果然不听杜正伦教诲。为了给太子施加压力,杜正伦便用太宗的话吓唬他。谁知李承干上表太宗,反告了杜正伦一状,词语中还连带了唐太宗本人。一天,太宗责备杜正伦说:“你怎么能在太子面前泄露我的话呢?”就这样,杜正伦也没有成功。
此后,光禄大夫张玄素又当了太子的老师。鉴于李承干久居皇宫,荒废学业,张玄素便引古人“勿以小恶而不去,勿以小善而不为”的话规劝他。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小的错误就可以不去克服;不要因为好事太小而不愿意去做。不料李承干极为反感,甚至派遣自己的胡奴,在更深人静的时候去打张玄素,使张玄素险些丧命。于是,张玄素也不得不辞职而去。
在这以后,太宗又以散骑常侍于志宁为太子老师。一个夏天农民大忙的时节,李承干不顾农时,征调大批工匠官奴在东宫营造亭台,数月不停。于志宁对此劝谏说:“东宫是隋朝修建的,当时的人就以为很奢侈华丽的,怎么你还在里面营造亭台呢?费那么多财帛,用那么多人力,这会败坏皇家的道德,引来人们的非议。”李承干对这些话根本听不进去,还秘密地派遣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偷偷来到于志宁的住处。他看见于志宁住在茅草房中,生活很清苦,和李承干居住的东宫相比,简直有天地之别,就没有忍心动手。于志宁对太子的教育也失败了。
李承干沿着邪路越走越远。他不仅亲小人,远贤才,喜嬉戏,爱美色,求奢侈,厌政务,而且,对严厉管教他的太宗也逐渐产生了忌恨。李承干制定了暗杀和政变的两套计划,想除掉太宗。他先派遣刺客纥干承基前往谋杀,没有成功,于是,决定发动宫廷政变,逼迫太宗退位。参加李承干政变密谋的心腹人物,主要是汉王李元昌(即太宗的弟弟)、吏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今陕西西乡)刺使赵节、驸马都尉杜荷。李元昌、侯君集受过太宗的指责,心怀怨恨,所以,与李承干一拍即合,极力主张谋反。其他几个人也都参与了阴谋勾当。
一天,这些人来到东宫李承干寝室,用刀子割破手臂,再用帛蘸上血,然后把血帛烧
成灰,放到酒中喝下去。他们立誓同生死,准备发兵冲入西宫太宗的住处。但是,他们的阴谋还没有来得及实现,贞观十七年二月,齐王李示右就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发动了叛乱。李承干得到了这个消息,曾喜形于色地对纥干承基说:“我的住处西墙外,二十几步就是大内,我们谋反,不是比齐王更容易吗?”不料,齐王的叛乱很快被平定,太子李承干的阴谋也彻低暴露了。太宗把李承干及党羽一网打尽,并命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禹、李绩、孙伏加、岑文本、马周、褚逐良等大臣共同审理。李承干一一招供。于是,太宗决定废除李承干的太子,发配到黔州(今贵州彭水),李元昌赐令自尽,侯君集等人全部斩首。
李承干被废了,谁继位东宫当太子呢?太宗想到了魏王李泰,李泰是唐太宗的第四子、李承干的胞弟。年幼时也非常聪明,特别喜欢诗文,长大以后,对经籍、地理之学尤有兴趣。太宗对李承干逐渐疏远时,就开始有意识培养李泰。还在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二月,太宗借口李泰喜欢文学,对士大夫非常讲究礼节,便命在魏王府建置文学馆,听任李泰自由地选择学士。太宗这样做,显然是为李泰当太子创造条件。李泰手下的人心领神会,他们出谋划策,让李泰奏请撰著《括地志》一书。太宗大力支持,拨了许多经费,给撰写的人优厚的待遇。《括地志》一书最后编成,李泰在朝廷中获得了好名。不仅如此,太宗对李泰的赏赐越来越多,到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二月,对李泰每月的赏赐已经超过了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承干。
太宗这种做法助长了李泰及其僚属们的骄横气焰。贞观十七年正月,魏王府中传出谣言,说太子李承干脚有毛病,当废,魏王聪明,当立。这以后,朝中许多大臣也开始和李泰拉关系,徇私舞弊、行贿。这使当时还没有被废的太子李承干十分害怕。一天,李承干秘密派人到玄武门上书,声称是李泰府上的典签(掌管文书的小吏)为李泰请封。谁知,太宗打开奏书一看,里面写的全是李泰的罪状。太宗知道这是李承干搞的鬼,便找他上殿当面斥责。李承干辩解说:“儿臣贵为太子,还有何求?只不过求自安之计罢了。如果父皇立李泰为太子,那正是称了他们的心愿,今后谁都可以谋取太子位了。”许多大臣也都反对立李泰为太子。这样,太宗就没有立李泰。
李治是太宗的第九子,贞观二年(公元528年)六月生于长安皇宫中的丽正殿,贞观五年(公元631年)被封为晋王。李承干被废太子以后,李泰李治都有条件继位东宫太子位。于是。他两也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后来,因为李治得到了长孙无忌的支持当了太子。原来,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弟,他听说在太原发现一块巨石,上面刻着“治万吉”三个字。长孙无忌说石文显示了上天的意志,立李治为太子天下大吉。这当然是一种传说和附会。实际上,长孙无忌看到李治性情软弱,将来可以控制,而太宗也认为,有良佐辅助,太子软弱一些也无关大局。就这样,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坚决要求下,太宗决定立李治为太子。
贞观十七年四月十三日,当太宗用佩刀要刺自己的时候,李治就在他身旁。长孙无忌夺过太宗手中的佩刀,递到李治手中。太宗情绪稳定后,大声地说:“我要立晋王。”长孙无忌也非常机警地回答:“谨奉诏,有不同政见者,臣请斩之。”于是,立李治为太子的事情就这样决定下了。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死后,李治即皇帝位。他就是历史上的唐高宗。
节选自《皇朝秘史》
- 关键字搜索:
-
唐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