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眼见并不为实

人们常常说这么一句话:“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现在科学家发现,这样说其实是有道理的,有时候眼睛所看到的真的不是事实,我们的眼睛看东西其实往往受大脑的影响。

悉尼大学心理学家柯林·克利福德日前公开了他的研究小组的最新发现,人脑中存在着一条反馈环路,这条环路会改变我们的视觉感受,以适应人脑对眼前景物的解释。而不像人们以前认为的那样,人脑的解释随着视觉感知而改变。也就是说,人眼实际观察到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脑预期的影响。

人脑往往“主观臆断”,眼睛很多时候只是傀儡。

视力是我们最有价值的资产,但反馈到脑子里得往往是不完全的或者不明确的信息,这是因为有时人们移动得太快、光线太暗、物体模糊或者你的注意力注意到别的事情上。克利福德博士说:“我们的大脑经常存在间隙,而且经常对事物进行完美的想像,我们眼睛看到的也许比我们想到的更主观。”

这个研究小组用一种特别的方法对人进行试验,他们让志愿者观看两张完全不同的、矛盾的图像,每只眼睛看一张。人们很早就知道,如果这两张不同的图片非常简单,比如一张是水平的红线,另一张是垂直的绿线,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会简单地在它们之间做出反应,先是说看到了一条线,几秒钟后会说看到了另一条线。当然,我们也早就知道人类对识别移动的人物方面非常在行,即使仅有几个点代表着脚踝、手腕、臀部以及其他关节,人们也能分辨出那是人的图形来。

这个研究小组除了克利福德外,还有塔玛拉·沃森和乔尔·皮尔森,他们让人一只眼看由小点组成的向左走的人形图案,另一只眼看向右走的图案,大脑还是在两幅图形间做出间隔性的反应,试验者先是说看到了一个人物图形,几秒钟后又说看到了另外一个。

克利福德博士说这个试验显示,大脑中识别移动图形的最复杂的部分把信息反馈给了视觉链,从而压制了一幅图。

人在得到一个印象时,往往是模糊扫描,分类记存。

为什么眼见并不为实呢?从视觉原理来讲,人的眼睛得到视觉信号并传到大脑后,有这么几种情况:其一,人脑一般上对视觉信号只是进行模糊处理。即只对信号进行轮廓辨认和处理。也即只辨认主要特征。比如:人或动物或物体,动的或静的,大或小,远或近,男或女,高或矮等等特别明显的差异进行甄别。

其二,人只有在多次接触或引起注意的时候才会注意到更多的细节的东西。如:颜色、面部特征、动作细节等等。

其三,人得到新的视觉印象时往往会将其和原有的印象进行比较,特别是与自己记忆最深的印象进行比较。如:见到一只狗,一定就会和自己见过的另一只相像的印象中的狗比较并只记住它们的明显差异。看见一个人就马上会想到他像某某人,并记住他们的明显差异。

其四,只有具有专门素质的人才会特别的方面具有特殊的识别和记忆。如:画家、侦探、某些专业人士等。

这也就是说,人在得到一个印象时,一是模糊扫描的,二是将其分成各种要素来记存的。也就是说记存的不是完整的印象。所以,即使是眼光最敏锐和记忆最好的人也无法真正还原一个事物的完整的印象。

另外,人要将自己看到的事物传给别人时,并不能将原来的“印象”原原本本地送到别人的眼中。而是需要用另外的人体器官如:嘴---语言描述,手---图画描写。这就要转换,即,将脑中记存的要素重新组合成印象并变成语言和动作。因为,印象是要重新组合的,所以,只要意识上出现偏差这种组合就会出现偏差。而且,往往将自己没注意的差异漏掉。

而且,接受这样的描述的人再将这些描述在大脑中进行类似的处理。这样,与事物的原本面貌之间的差异就更大了。有时,甚至是离谱了。所以,其他人实际上根本无法真正“看到”描述人所看到的该事物的原本面貌。这样,眼见就不一定为“实”了。

虽然眼睛有时受大脑支配,但它的作用其他器官无法替代。

人体从外界所读取的信息,大约有90%来自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人的喜怒哀乐等等各种情绪,都可以从眼神中流露出来。连进化论的始祖达尔文都说:我一想到眼睛,就心中惊惧,因为眼睛的结构实在太精巧了。

例如,人们痛苦时会哭泣,眼中会流出一颗颗泪珠,那是从泪腺分泌出来的,通过导管流到鼻孔,就成了“涕泪交加”。哭泣是由于大脑条件反射控制的。平时,眼泪能滋润眼角膜不至于干燥。眼睑和眼睫毛可随时快速地对外界做出反应,或关闭以防止外界的异物包括尘埃进入眼睛,眉毛的作用是阻挡额头的汗水,防止其流入眼睛。更奇妙的是,眉毛的生长会自动停止在某一长度,不需要像头发那样剪修。

眼睛是一个特别的感觉器官,是人类和动物能够直接与外界通过光线联系、探查、欣赏,从而对周围环境作出最直接最迅速的反应。所以说眼睛是与外界信息沟通的主要器官。

光线通过角膜、瞳孔、晶体,聚集在视网膜上的杆状和椎状细胞,来刺激视神经,使其产生信号传送至大脑的视感觉区,来读取、分析光的信号,从而知道物体的远近、大小、颜色、形状等等具体信息。在生物中,低等动物只有感光细胞(植物有光合作用细胞),低等脊椎动物的感光细胞、视网膜的设计简单,高等脊椎动物可以将像翻转。

外界的光线通过眼折光系统(角膜、虹膜、晶体),在眼底视网膜上形成物像,由其上感光细胞接受,引起化学变化,如同相机的感光底片一样,再将光能转变成神经冲动,传入视觉中枢,由大脑视觉区来认读、分析,从而使人认知到外界事物。这又像现在新的数码相机,只不过相机是由电脑读取数据并在显示器上显现。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